成立移風易俗宣講團 李藝芳供圖
公益先行 帶動新風
不捐廟堂,要捐學堂。近年來,長卿草苑大宗王氏宗親理事會王躍進、王志強、王金川等理事,帶頭行動,將每年佛事不辦節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在宗親會成員的動員感召下,眾多的王氏宗親紛紛慷慨解囊,不捐廟堂捐學堂,先后幫助籌集資金1400多萬元成立崇德中學教育發展促進會,籌備成立長坑中心小學教育促進會、文坪小學教育促進會、中華小學教育促進會,現已認捐資金近400萬元,成為一方美談。
“以前大多數人操辦尪頭費時又費錢,一頓宴席平均每桌都有十幾道菜,每桌花費兩千三千的不在話下,把這些錢省下來投入到造福子孫的教育事業中,大家都覺得很有意義。”王躍進說。
為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宗祠宣教傳承作用,王氏宗親理事會經與鄉村多方協調,首先聘請專門人員全天開放宗祠,將草苑大宗建成文體活動中心;將草苑大宗廣場打造成長卿王氏孝文化廣場,將理事會辦公室建成老年人活動中心,草苑大宗已然成為全鄉移風易俗的活動陣地。在草苑大宗的影響帶動下,長坑鄉福春村的清德堂官獻瑤紀念館、南斗村的源遠樓家風家訓館也正在加快建設,長坑鄉移風易俗陣容不斷擴大之中。
“移風易俗,除了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變化,也讓群眾親身感受變化中的正能量,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長坑鄉宣傳委員李藝芳說道。
記者手記: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風俗因時因地而異。風俗作為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隨著時代的變遷,原有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即所謂“移風易俗”。面對數十年的“尪頭”習俗,長卿王氏宗親會做出例俗不變、時間不變、頭股順序不變等“三不變”,同時提出杜絕設宴席、杜絕請客、杜絕燃放煙花等“三杜絕”,這種續良俗去陋習的做法即保留了宗親文化交流平臺,又杜絕了大操大辦浪費之舉,不失為一舉兩得。(東南網記者 傅心玫 林杰 通訊員 蘇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