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高顏值公益廣告? 連江縣委文明辦供圖
文明風8月16日訊? 創建省級文明縣城為了誰?今年啟動新一輪“創城”工作時,連江文明辦便給出了答案——全體市民。
近兩年,創城讓連江發生巨大變化,60萬雙勤勞的手,抹藍了天空,擦亮了城市,60萬雙堅定的腳走出了一條文明和諧的康莊大道,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用有力的行動證明,創城的過程就是市民得實惠的過程,就是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過程!
一批惠民便民的暖心工程
創城,重在過程,貴在民心。伴隨創城工作的深入推進,一項項溫暖人心的惠民工程落到實處,廣大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告別臟亂差,老舊小區換新顏
走在連江的小巷子里,灰墻上青苔斑駁,在雨滴里浸泡出歷史的石板路,鄰里的人情冷暖在這里回蕩。然而,歲月是無情的利刃,它剪開了老城區籠罩在情懷下的陰影,那里充斥著許多不盡人意。白蟻蛀蝕、鼠群結隊、墻體剝裂……導致許多年輕人都不愿在老宅里生活,陳舊似乎成為了人們負面情緒爆發的引線。
為了更好地促進新老城區的融合,進一步整合連江城區資源,激發老城區新活力,去年,縣委縣政府啟動玉荷西路兩側片區棚戶區改造計劃,主要目的是:美化城區新貌,提升公共配套設施,改善居住環境。
大家打心眼里感到高興:“舊城煥新顏,連江更美好!這可是政府為群眾辦的大實事呀!”
在連江的另外幾處舊城區,一批老街巷曾是陰暗、破舊、臟亂的代名詞。如今,經過修繕,老街巷不僅“顏值”提升,還聚集了不少人氣。
在后洋巷,新砌的灰色地磚、多彩的手繪畫作,一步即一景。“以前這里臟亂差,現在我們經常來散步。”在后洋巷附近,不少依伯依姆告訴我們,如今小巷美了,人氣旺了,還有不少年輕人專程來拍婚紗照。
早在2017年,連江縣對城區內10條老街進行修繕,其中包括后洋巷、狀元巷、下里街、仙塔路、機關新村、文明東路等整治效果良好。“老街變美了,居民的素質提高了,政府和群眾的心也拉近了。”附近居民感嘆:“這樣的暖心工程,真是辦到居民心坎上了。”
連江縣把創建省級文明縣城作為優化發展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出臺了《城區環境衛生整治實施方案》,打造文明、綠色、宜居、美麗城區。同時,引進專業化環衛服務公司,實現縣城區統一管理的環衛產業化模式。此外,在連江實驗小學門前等7個主要交通路口,15名女警組成了“女警護學崗”,家長、老師組成了“百人護學隊”,還有28名“紅馬甲”每天輪流駐守,對往來行人、車輛進行安全勸導,為學生及行人構筑一道道安全線。
“禮讓”行動 讓斑馬線成為一條文明線
針對各種不文明交通行為,連江縣交警部門加大勸導和打擊力度。從去年起,全面開展文明交通“禮讓”行動,倡導機動車行經斑馬線時,要主動禮讓行人和非機動車,使得“文明禮讓”蔚然成風。
連江縣致力打造暖心路口、文明路口,通過勸、獎、罰、曝光等方式向不文明交通行為宣戰。如今,在連江城區各個路口,機動車斑馬線前禮讓行人、行人為文明駕駛點贊已成為常態。
位于連江陳第公園的志愿者服務驛站?? 連江縣委文明辦供圖
“志愿者服務驛站”成為連江的新名片
“糟糕,下雨了,我沒帶傘。”幾天前,從陳第公園出來的市民小張正發愁時,在學雷鋒志愿服務驛站的志愿者馬上遞上一把雨傘。接過雨傘的小張,瞬間感覺到溫暖。
驛站,在古代是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平民百姓是無法進入驛站享受服務的。經過時代的變遷,城市驛站也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了尋常百姓生活,成為城市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務平臺。
如今,走進連江的各大社區、公園,市民都可以看到志愿者服務驛站。站里的志愿者隨時可為市民提供常用藥品、針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