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餐具!”餓了么大數據顯示,7月1日以來,上海外賣“無需餐具”訂單環比提升471%。為了方便垃圾分類,避免浪費,不少用戶還會附加神奇備注,如“珍珠只要10顆”“蓋飯少放些飯”“燒烤不要簽子”“凍波霸仙草只要三分之一”,烤串變烤“呂”,上海人為了環保也是很拼了!(北晚新視覺網7月31日電)
數據顯示,中國人均日產垃圾1.2公斤,并且每年以10%的增長率遞增,“垃圾圍城”迫在眉睫。6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一時間,垃圾分類成為了微博“熱搜”。
垃圾分類的源頭是每一個人,場所是社區。試點先行的城市所取得的顯著成效,不僅僅體現了政府與民眾破解難題——“不分類、不處置、不循環”的決心,更體現了居民文明素養的提升。那么,未來在全國推廣“垃圾分類”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一是加大政府監督。垃圾分類不是易事,需要加強引導,形成長效機制。通過政府統籌監督,社區細化管理的方式,縮小管理層面,使管理更具針對性,用管理促進居民習慣的養成;二是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等新型媒體渠道,大力普及垃圾分類知識,讓垃圾分類更簡單,可行;三是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相關法律發規,由試行轉向強制,促使民眾習慣并適應。文明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傾向于“便利”而不是“德行”既然正向激勵不明顯,那就只能采取制度倒逼的方式。
垃圾分類不是一個城市的事,需要我們人人助力。今天的城市體量在不斷擴大,但環境容量卻極為有限,人人都為垃圾分類貢獻自己的力量,將分類思想內化為日常習慣,實現效率最大化和資源集約利用,具有現實性急迫性。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垃圾分類既要提高站位又要腳踏實地,通過政府引導,宣傳普及,法治規范,將打好垃圾分類“持久戰”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質創建文明城市的高度中。只有全社會人人動手,方能筑牢綠色生態新文明的堡壘。(南平市建陽區委文明辦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