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名為《涉黃”的北美留學生日報,被北美留學生“搞黃”了》的新聞,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作為號稱“留學生人群第一自媒體”的北美留學生日報,對于眾人關注的“劉強東案”發布不實報道,將“劉強東案”的事實越描越黑,嚴重地散布網絡謠言,形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該自媒體最終該自媒體遭到了“短期封停”的“下場”。(7月30日,澎湃新聞)
發生網絡媒體不實報道,夸大事實,惡意“抹黑”某些當事人的情況,也并非個案。時有發生如此的個案,不得不讓有關部門思考該如何加強網絡媒體的管理,如何讓網絡能夠更好地傳遞真實、準確的正能量;杜絕傳播虛構、不實的“負能量”。
出現這些網絡媒體發布不實言論,甚至虛構、夸大事實的報道。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利益的驅使。眾所周知,當今經濟時代,網絡自媒體的運營也是需要追求商業的價值,就存在部分自媒體將一些“假新聞”當作“生意”來做,甚至就為了博得“點擊率”類似的“人氣”。另一方面,監管的“松”。網絡媒體的監管,當前雖然國家也出臺了很多的法律法規,但是監管真正落實執行還是很不理想。對于網絡的監管呈現出滯后、難以溯源的情況。盡管當下,很多網絡媒體已經開始使用實名制,但是仍然存在監管難、難以準確高效的尷尬。
因此,加強網絡媒體的管理,樹立應有的輿論文明需要多方努力。一方面,作為政府有關部門,應該聯合公安等執法部門,加大執法力度,要盡全力斬斷網絡媒體的“灰色利益鏈條”,對于任何違法發布不實消息,造成散步網絡謠言的行為,給予嚴肅處理。另一方面,對于網絡媒體機構的管理,應該采取更加嚴格的監管和審核制度,本著盡早發現、及時糾正問題的原則,讓網絡媒體在運行方面更加規范、有序。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如雨后春筍般,呈現井噴式的增速發展。各種自媒體不斷出現。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人人都是新聞源,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作為網絡媒體,提供了可以發表言論的平臺,并非是任由“隨心所欲”、“肆意浮夸”。作為網絡媒體,更不應該成為一些黑幕交易、肆意惡搞、散布謠言的場所,更不應該成為違法犯罪的法外之地。
因此,加強網絡媒體管理,樹立應有的輿論文明不僅是促進網絡媒體有序、高效運營,更是營造和諧、文明、理性的網絡環境的應有之義。(莆田文明網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