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銀椿老人正在認真挑選金銀首飾 林永清 攝
文明風7月31日訊? 早在明末清初,漳州便有了從事金銀首飾加工及買賣的店家,到了清代光緒年間,馬平街一帶(今延安南路中段),集中了近30家經營金銀首飾的店鋪,彼時,人們用“半條馬坪街,盡是金銀鋪”形容當時的繁華。
時過境遷,今天延安南路的金銀店鋪已不多見,人們也難尋昔日傳統的金銀首飾加工。然而,在延安南路中段還有一家金鳯祥珠寶金行,店里頭依然可以看見一件件早期用于首飾加工的工具,工具上那些斑駁的印記,似乎見證了漳州金銀首飾行業百年的芳華。
這家店的前身是“祥隆金銀”首飾加工店,百年前,漳州老匠人林謙忠創辦了這家店,在百年的激烈市場競爭中,他們靠的不僅是自己獨特的手藝,更是靠誠信讓店鋪立于世。
“半條馬坪街,盡是金銀鋪”
清末民初,老匠人林謙忠在如今的延安南路中段創辦的“祥隆金銀”首飾加工店,因其手藝獨特、技藝精湛,加工的金銀首飾深受人們者的喜愛,遠近鄉鄰每逢嫁娶,都會到店里光顧。
林銀椿是林謙忠的兒子,已經97歲的他,耳朵有些不好使了,孫子林宏昌在一旁轉達著記者的問題,1987年出生的林宏昌,如今已是金鳳祥的第四代傳人。
“那時候以銀飾品居多,黃金還是比較少。”林銀椿老人說著,便跟我們提起了漳州金銀首飾業曾經的盛況。
清朝中葉到民國初期,大量的“番銀”逐漸成為漳州經濟活動中的結算貨幣,漸漸地影響了漳州當地的風俗。當時漳州的女子要是出嫁了,嫁妝用的箱子四角要放置銀元“壓箱底”,有的用銀元“滾床”,寓意招財進寶;有的用銀元焊成“八卦”“七連貫”銀鏈給小孩佩戴,用來驅邪、祈福;還有用銀元煮水給小孩喝,用以“壓驚”。不僅如此,“番銀”還被打制成頭飾、紐扣等飾品。
“番銀”的流行帶動了漳州金銀首飾行業的興起,許多金銀首飾加工的老師傅便開起了店鋪,“那時候這條街上有好多金銀店鋪,包括崇瑞、東盛、廣興、勝川、長盛、慶記、慶昌等等!”
林銀椿老人說,最繁華的時候,漳州城區共有29家金銀首飾店鋪,而僅馬平街一帶就有27家,一時間,便有了“半條馬坪街,盡是金銀鋪”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