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徒要簽3年4個月的合同
金鳯祥珠寶金行里有個小作坊,作坊里擺放著各種早期用于金銀首飾加工的工具。林銀椿老人戴著老花鏡坐在了椅子上,腳踩著“皮老虎”,他手拿著工具,吹著古“火槍”,正演示傳統金銀首飾加工技藝。雖然年歲已高,但做起這事兒來他一點兒也不馬虎。
傳統的金銀首飾加工技藝一般都不外傳,十二三歲時,林銀椿便和自己的其他兄弟跟著父親林謙忠學藝。即便是家傳的技藝,作為學徒的他們當時也是要簽訂合同的,合同的約期是3年4個月,之后才能勉強出師。
打造首飾要經千錘百煉。林迎椿老人說,那時候為了學習打手鐲,常常會不小心打到自己的手,一腫便是好幾天;有時在高溫加工飾品時,手稍微一抖將熔好的金銀原料撒落出來,他心里一緊張,什么都來不及想,下意識就用手去拿,手也就常常被燙傷。
傳統的金銀首飾加工技藝最大的特色就是純手工,林迎椿老人介紹,打造一副首飾,首先是把金銀材料熔化,之后倒入磨具,等導出了模型,再根據所需方向進行打磨,“手鐲或者戒指,打磨的過程又不一樣。”他說,如果打戒指,上面的花紋就要打得比較精細,如果是手鐲,打完了手鐲的模型,然后在上面先畫上想要的圖案,最后再慢慢進行雕刻。
因為講究純手工,傳統的金銀首飾加工比較耗時,“一副手鐲,如果上面還要雕花,那就要連續打造好幾天才能完成。”林銀椿老人一邊說著,又一邊敲打著手里的手鐲。
一把銅尺衡量店家良知
從清末至今,百年來,這家老店鋪靠的不單是獨特的手藝,更多是薄利和誠信的經營。
在繼承父親林謙忠的店鋪后,林銀椿老人一直秉承“窮人也買得起的首飾”的理念,這讓店鋪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以致后來,便有了“白領都知老鳯祥,街坊只知金鳯祥”的說法。
店鋪里頭,那把用于測量金銀首飾加工的銅尺是他們誠信經營的最好見證。這把銅尺正是林銀椿讓自己的兒子手工制作而成,雖然生滿了銅銹,但是表面的刻度依舊清晰。
早時加工首飾利潤較低,也缺乏市場監督管理,如果在銅尺上稍做下手腳,便無人知曉,又可獲利。但對于林銀椿來說,一寸金就是一寸金、一寸銀就是一寸銀,在他眼里,這把銅尺在衡量金銀的同時,也衡量著他們的良知。他說,只有誠實守信,貨真價實才能得到顧客們的信任,這樣店鋪才能長久經營下去。
如果有從金鳯祥買過金首飾,便能注意到上面打有“足赤”字印和“西”字的牌號,這表示他們對該首飾的負責。為何要如此?因為早期金飾品純度也只是有九成七或九成八,后來個別商人貪圖厚利,有的減至九成六,有的甚至只有九成三。各店的金飾品純度不一致,普通老百姓很難辨別成色優劣,此時金店的誠信經營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解放后,因為各種原因,林銀椿老人關了店鋪,之后到鐘表修理廠工作。可是他心里一直放不下這份執念,到了1980年金鳯祥終于重新開業了,憑借著多年的口碑和誠信的經營,他們再次得到了好評。
如今,這家百年老店已經傳承到第四代,他們將依舊從良心出發,以誠信的經營做好百年品牌。(東南網 漳州文明網 記者/林永清 文/圖 實習生 邱珊雅 朱家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