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24日訊(通訊員 魏興谷 童長福)“無規矩不成方圓,咱們也該立個規矩,好好學學老祖宗的治家經,從現在開始大人小孩都要孝老愛親,吃飯無論忙閑,讓老人先吃……”5月22日,在永安市槐南鎮西華村村民羅善鏘家的院子里,幾個鄰居以及村干部正圍桌而坐,你一言我一語暢談家規家風。
這是槐南鎮以“四建五有六講六樹”為抓手,強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的一個縮影。在槐南鎮類似圍繞“家庭、家教、家風”舉辦“三家”講堂這樣的文明新風倡導活動隨處可見,且形式多樣、不拘一格。
試點做起來:吹響文明實踐“號角”
“我志愿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不忘初心,求真向善,重義守信,助力槐南,服務群眾,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與文明同行,與大愛相伴……”在槐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剛剛加入的幾名志愿者正面對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誓詞進行宣誓。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試點工作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是適應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發展的時代要求。如何學好吃透中央精神,深刻領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工作的重大意義,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沒有參照,沒有經驗可循。
去年底來,槐南鎮連續召開了多次會議,研究部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試點工作,制定《實施方案》,最終確立了“四建五有六講六樹”工作內容,并創新活動載體,強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
“四建”即建隊伍、建陣地、建制度、建菜單,以“四建”為主體,夯實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工作基礎;“五有”就是有活動、有標識、有教材、有課堂、有機構,以“五有”為載體,規范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設工作方式;“六講六樹”即講政策樹信念、講道德樹品行、講文化樹自信、講文明樹新風、講自治樹自強、講理念樹品質,以“六講”為內容,彰顯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工作成效。
藍圖已繪制,奮進正當時。
在志愿者的示范引領下,槐南鎮各個層面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普遍開展,亮點紛呈: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建立了,“理論宣講、文化樂民、美家美戶、法治安民、文明槐南、愛心幫扶”六支志愿服務隊組建了,菜單式宣傳開展了,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每月至少開展2次集中宣講,養殖種植能人、優秀教師、新鄉賢等特色服務群體出現了,“旌鼓文化”“忠孝思想”大肆弘揚……
工作動起來:盤活資源不留“死角”
“今年村里的文化舞臺修好了,老百姓有了一個可以開展文體活動的地方,我們要把村里的精神面貌振奮起來,把大家文化生活豐富起來?!被蹦湘傁洗逶诖鍍晌瘯嫌懻撜f,志愿服務隊要依托自身職能廣泛開展工作。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以來,槐南鎮以非遺文化、銀元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為重點,以繼承弘揚槐南“旌鼓文化”“工匠精神”“忠孝思想”“紅色經典”為目的,分別成立槐南、西華、溪南、龍逢4個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利用全鎮14個村黨群服務中心、閑置廠房等打造14個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并積極建設實踐志愿者服務工作平臺、誠信之家、文明村等實踐活動場所。
安貞旌鼓色彩外黑內紅,黑色代表“水”,紅色代表“火”,兩者的交融體現著和諧和包容,槐南片區實踐基地就以旌鼓文化為重點,依托槐南鄉風民俗館、家風家訓館等,展現“心‘槐’夢想,迎‘南’而上”的槐南精神。
在西華片區的安貞文化中,銀元文化蘊含著誠信、工匠精神,非遺文化蘊含著勇敢、團結精神,該片區則以弘揚和傳承安貞文化為主調,引導群眾在生產生活中樹立創新意識,展現槐南人民勤勞誠信、敢拼會贏的精神面貌。
溪南片區則整合李氏涉臺族譜等文獻資料以及閩越江王定居槐南皇歷村的歷史文化,并將李氏宗親中的忠孝思想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文明素質,推進農村文明家庭、信用村、“六無”村等創建活動。
大龍逢村建有愛國教育基地,龍逢片區就因地制宜修建紅色文化長廊,涵蓋革命歷史活動、革命人物簡介、油茶制作體驗等內容,整合轄區紅色資源,開辟紅色文化旅游線路。
4個片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盤活了現有資源,整合了現有基層宣傳思想文化陣地,讓文明實踐不留“死角”,真正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舞臺搭起來:延伸志愿服務“觸角”
陣地、載體有了,如何做到文明實踐接地氣、聚人氣,真正為基層群眾帶去文明新風,讓文明實踐成果惠及老百姓?答案就在廣泛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上。
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正在槐南鎮如火如荼進行著。由槐南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組建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團及政策理論專家、養殖種植能人、模范道德典型、優秀教師、新鄉賢等群體,紛紛走進學校、社區、田間地頭,開展講文明、講道德、講文化等實踐活動。
今年清明期間,不少村民反映,游子陸續回鄉祭祖,文明祭祀成為廣泛宣傳主題,希望能組織“文明清明”文化活動,提示大家文明祭祀,豐富鄉村文化生活?;蹦湘偂拔幕瘶访瘛敝驹阜贞牻邮堋包c單”,清明期間組織文化志愿者到個別村開展演出,滿足了群眾文化生活。
“我比較擅長修理電器,就加入了文明槐南志愿服務隊,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大家做點事?!彪娖餍蘩砉こ厣朴颜f,服務隊的使命就是奉獻社會、傳播正能量。
志愿服務隊伍如雨后春筍,源源不斷傳遞社會正能量。“和以往相比,現在我們志愿服務一大變化在于我們由傳統的‘派餐’模式,變為百姓的‘點餐’方式。”槐南鎮黨委書記林斌說,這種“菜單式”服務,被廣泛運用在各大服務平臺。
群眾需要什么,服務隊就送什么,要讓志愿服務活動更有針對性?;蹦湘偼ㄟ^建立健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隊伍建設、場所維護、資料管理、效果評估等制度,改變志愿者單向付出狀況,將志愿服務的受益人群延伸至志愿者本身,激勵更多群眾加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真正實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哪里有志愿者,哪里就有志愿服務隊,讓志愿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