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里組織對全縣所有自然村的紅白理事會進行了排查,對18個鄉鎮、266個村紅白理事會進行了調整,通過黨員群眾推選,將860余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老黨員、老干部、老同志充實到理事會中來,使紅白理事會成為來自群眾、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教育群眾、管理群眾的自治組織。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是全縣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要內容。在這方面,我們堅持群眾總體承受能力原則,堅持工作力度、群眾可承受程度與群眾滿意度有機統一,既考慮傳統風俗,又考慮時代要求;既堅決貫徹上級要求,又堅決尊重群眾意愿,把群眾中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系統的意見,通過幾上幾下,反復論證,各鄉鎮根據民俗習慣,出臺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積德行善行動標準。廣平鎮突出“孝敬”主題,在農村開展贍養老人協議書簽訂和公示工作,各村成立道德評議委員會。全縣黨員干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3萬余份,帶頭實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為群眾起到了示范模范作用。
縣紀委設立了黨員干部婚喪嫁娶舉報電話,在“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實施過程中,縣瞄準“關鍵少數”,對全縣黨員和公職人員操辦紅白喜事提出“六個不準”紀律要求,并對違反規定的當事人,視情節輕重,給予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構成違紀的,給予黨紀政紀處分,對單位人員違反規定不制止、不查處,或者制止、查處不力的,按相關規定對單位責任領導予以追責問責,推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工作深入開展。建立黨員干部操辦紅白喜事“雙告”“一提醒”“一承諾”機制,強化示范引領,以黨風政風帶動民風社風持續向好。建立了“書記抓書記”的工作機制,縣委書記抓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抓黨總支書記,黨總支書記抓村支部書記,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著力通過督查促進工作,建立了移風易俗信息傳報制度,各鄉鎮每天上報轄區內各村喪葬情況,縣移風易俗聯席會議辦公室將鄉鎮上報情況與殯儀館提供的信息相互印證,做到每一例喪事都有登記、有監督、有服務。各鄉鎮都建立了巡查制度,到各村居監督檢查紅白事辦理情況。
以強化目標責任為抓手,促使農村扶貧攻堅任務如期實現。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大田縣扶貧攻堅三年會戰(2016-2018年)實施意見》和村容村貌整治、基礎設施幫扶、產業幫扶、易地搬遷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金融幫扶、黨建幫扶“八項行動”具體實施方案,開展脫貧攻堅“四季攻勢”行動,實行對標攻堅、掛圖作戰,采取項目化、清單化推進,實行每季度一次現場會、每月一督查一通報、“3+1”約談等制度。建立鎮村主體責任、牽頭部門主導責任、縣直單位包扶責任、黨員干部掛包責任、企業社會幫扶責任“五大責任體系”,向各鄉鎮下發《脫貧攻堅責任書》,明確扶貧目標任務。各鄉鎮比照責任書,逐條梳理,向縣委縣政府遞交了《脫貧攻堅承諾書》,確保目標責任落實。全縣大力推廣“一家四業”產業扶貧模式,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一是建好一個家。2016-2017年共有2249人(國定1358人,省定182人)異地安下了新家,2018年611人正在實施中。如華興鎮仙峰村,采取統規統建的形式,以大田土堡為原型,設計了25㎡、50㎡、100㎡三種可供選擇戶型,建成“福平樓”,有效解決部分貧困戶因人口少用地選址、配套設施難問題,實現“拎包入住”。二是“房前”勞務業。通過“公司+貧困戶”的形式,建設“扶貧客棧”,引導貧困戶就近就業,實現務工不出鄉、不出村。有16%貧困農戶通過“房前”勞務業增收脫貧。三是“屋后”種養業。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組建“扶貧大棚”,引導貧困戶發展原生境金線蓮、林蜂養殖、肉兔養殖、果蔬種植等特色種養業。有35%貧困戶通過“屋后”種養業增收脫貧。四是“院內”手工業。引導貧困戶制茶、編制小手工藝品、來料加工等手工業;同時,引導龍頭企業組建“扶貧班組”,開展送技術、送設備、送原材料和成品包銷的模式,讓貧困戶足不出戶、在家上班,實現“增收不離家”。有33%貧困戶通過“院內”手工業增收脫貧。五是“屋頂”光伏業。鼓勵貧困戶發展光伏產業,全縣完成建設規模16.425兆瓦,年可發電1804萬度、收入1768萬元,實現每個貧困戶年增收7500元,每個貧困村年增收4.5萬元,每個貧困鄉年增收30萬元。
縣里制定下發《關于縣領導、縣直單位掛鉤鄉鎮、村的通知》,縣處級領導分別掛鉤18個鄉(鎮),88個縣直單位掛鉤貧困(空殼)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等。組織、衛計、民政、教育、保險等部門制定相應扶貧措施,共同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組織部向全縣266個村選派優秀干部到村任職,實現駐村幫扶全覆蓋;衛計局落實了貧困戶新農合個人繳費等健康扶貧政策,開展了醫療衛生精準扶貧暨生育關懷宣傳義診活動;民政局落實了貧困人口低保兜底扶貧政策;教育局落實了貧困戶義務教育資助及高中階段免交學雜費等教育扶貧政策;人壽保險公司為貧困戶辦理了大病住院保險等。
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大田縣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管理辦法》,建立扶貧開發投融資平臺,全縣18個鄉(鎮)和東風農場都成立了鄉村扶貧擔保基金,截止至12月底,全縣共發放扶貧小額信貸累計貸款9608.08萬元,有效解決貧困戶發展產業所需資金問題,為貧困戶順利脫貧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創新扶貧監管。建立“三單”制度,建立任務清單、問題清單、整改清單“三單”制度,實行每周一通報,利用微信群曬進度、比成效,并適時點評、跟蹤,及時解決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規范工作流程,研究制定下發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工作流程,貧困村、貧困戶退檔退卡工作流程,造福工程易地搬遷工作流程,“雨露計劃”培訓工作流程,扶貧小額信貸辦理流程,光伏產業扶貧項目辦理流程等9個重點工作流程樣式,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做到有章可循,規范操作。建立扶貧領域監督檢查聯合工作機制,制定年度檢查工作計劃,于今年10月22日-25日對各鄉(鎮)的扶貧工作進行“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督促檢查,避免多頭重復檢查。
全縣開展“千名干部結窮親”,調整充實全縣掛鉤幫扶干部,按照“一對一”幫扶原則,一名干部掛鉤幫扶1-2戶貧困戶,明確掛鉤幫扶工作責任,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具體幫扶責任人。加強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實現縣內就學的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與教師一對一幫扶指導,貧困戶與“家庭醫生”全簽約,確實解決貧困群眾健康、教育需求。開展“百企幫百村”“巾幗扶貧”“慈善募捐”等活動,引導廈門大田商會等駐外商會,以及廣聯木業、紅獅水泥、裕田生態農業等企業與2個市級貧困鄉、68個貧困空殼村“聯姻”,從助學、助業、助醫、助房、助災、助困等6個方面參與精準扶貧,做到脫貧不脫鉤。到戶“長期扶”。開展“千名干部結窮親”活動,于今年9月份進一步調整充實全縣掛鉤幫扶干部,按照“一對一”幫扶原則,一名干部掛鉤幫扶1-2戶貧困戶,明確掛鉤幫扶工作責任,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一個具體幫扶責任人。加強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實現縣內就學的義務教育貧困學生與教師一對一幫扶指導,貧困戶與“家庭醫生”全簽約,確實解決貧困群眾健康、教育需求。
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816戶8483人;有34個貧困村、38個空殼村,吳山、武陵2個市級貧困鄉。2018年,全縣有25個貧困村、19個空殼村和1個市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武陵鄉)實現摘帽。截至日前,全縣共2814戶8473人實現脫貧,脫貧率99.88%,給全縣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大田縣委文明辦高上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