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縣各類文藝培訓機構30多個,南音社團、漢越劇團、舞獅隊、秧歌隊等已成為農村文化服務的有益補充。同時成立大田縣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制定并實施《大田縣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和《大田縣文化志愿者服務隊工作方案》,并成功招募800多名文化志愿者。農村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組織開展了“三進家庭”,文化進家庭、傳統美德教育進家庭、移風易俗教育進家庭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鄉風進農家”活動,促進了鄉風文明程度的提高。屏山村辦起了“農民俱樂部”,村里購買了揚琴、二胡、笛子等樂器,成立了農村鋼管樂隊、舞獅隊等。組建了農民娛樂部。在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開展舞龍、迎花燈、舞獅、戲曲等文體活動,在為鄉村群眾義務服務的同時,弘揚傳統文化,倡導文明新風。建設鎮文化站組建“草根樂隊”,每逢節假日登上百姓舞臺,為群眾演唱。采用“以需定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進一步提高群眾對該縣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一是群眾“點餐”。由縣文廣局每月策劃一批文藝節目,梳理出文化服務“菜單”,發放到社區和鄉(鎮),征求群眾意見,收集節目建議,讓群眾看“單”點“菜”。每年組織特色演出等活動120余場,基本做到了“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演出”。二是企業“配餐”。充分利用市場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冠名或贊助承辦各類公共文化活動。
縣里由浩沙集團冠名、仙頂茶業等10余家企業戰略協作,先后舉辦了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全國健美操錦標賽等全國性賽事活動。三是劇團“送餐”。全力打造“傳統戲曲進城,現代文藝下鄉”服務品牌,邀請農村業余戲劇團進城開展戲劇演出,組織舞動巖城舞蹈團等文藝團體下鄉志愿服務,實現以需定供。每年組織劇團到城區開展戲劇展演21場,組織文化下鄉志愿服務活動16場。四是政府“購餐”。實施以獎代補扶持民間文藝團體發展,成立民間戲劇協會,實行注冊登記制,對注冊登記的劇團獎勵1000元,每年開展一次民間戲曲展演,對參演的劇團每場演出給予5000元獎勵。在加強日常管理的同時,堅持對文化市場進行綜合治理。進一步完善了“政府監管、企業自律、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管體系,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局面,公布舉報監督電話,設立舉報箱,公開社會承諾和辦事程序,制定各種便民利民措施。與此同時,還召集民評監督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五老”人員等社會各界人士舉行座談,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不斷強化社會監督,改進工作方法,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
以開展移風易俗為抓手,形成社會崇尚文明勤勞節儉新風。縣委縣政府制定出臺了《大田縣關于開展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活動的實施方案》,專門成立了移風易俗“紅白喜事大操辦”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縣紀委。以堅決糾正“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互相攀比等不良現象,整治占道搭棚治喪、占地毀林建墓等歪風陋習為切入點,縣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向全縣黨員干部群眾發出倡議書,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積德行善,形成全社會崇尚文明、秉持節儉的良好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