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重抓好生態科技項目,爭取基礎性項目資金1億元以上,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山垅田復墾改造7個項目,規劃配套建設10個鄉村“田間學校”“田間倉庫”,推廣適合山區特點的農機化作業,完善耕作條件;實施總投資2億元的廣平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項目,通過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減量化和統防統治行動,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全面治理。依托謝華安院士工作站、科研院所,利用礦山治理發展智能設施農業,推進總投資6億元、年產150萬羽的福建省旺中生態農牧發展有限公司蛋雞產業化項目,結合礦山水土流失治理發展300畝智能溫控大棚項目,提升科技水平,推進質量興農、科技興農。全年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50個以上,推廣面積12萬畝。
以梯次培育體系為抓手,全面組織開展美麗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全縣按照達標村、示范村、精品村的梯次培育體系,分層次、分階段推進,實現村村有新面貌、新變化。突出四個重點:一是集中打造濟陽鄉濟陽村、屏山鄉內洋村、桃源鎮翁厝村等3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及36個美麗鄉村整治村。嚴格按要求對村莊內生活垃圾、污水等進行綜合整治。二是打造屏山—吳山—濟陽美麗鄉村景觀帶建設,對屏山至吳山公路兩側,吳山茶城至濟陽歷史文化名村沿線綠化、美化和鳳陽堡、敦仔寨等重要文物進行修復。三是改善提升濟陽村歷史文化名村。對濟陽村傳統建筑保護利用、防災安全保障、歷史環境要素修復、基礎設施和環境改善、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方面進行規劃和實施。四是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完成新建改造各類地下管網和城市道路87公里、綠道12.5公里、新建9個鄉鎮垃圾轉運系統、城鎮“三邊三節點”3個。全縣開展“清潔家園”活動,在村內合理設置垃圾箱、垃圾池,配備專職保潔隊伍,建立“戶集、村收、鄉運”的生活垃圾處理機制。
圍繞環境優美、社會和諧、家庭富裕、生活樂美四個方面,全面推進鄉村文明行動,全縣宜居環境建設累計完成投資37.3億元,完成新建改造各類地下管網和城市道路87公里、綠道12.5公里、新建9個鄉鎮垃圾轉運系統、城鎮“三邊三節點”3個;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建設工程,整治村莊39個、樹立美麗鄉村示范村3個、打造美麗鄉村景觀帶1條、改善提升歷史文化名村1個。
全縣合理定位村莊主題特色,最大程度體現自然與原生態,展現鄉村韻味,桃源鎮藍玉村的田園風光已成為三明市美麗鄉村建設樣板;吳山鄉陽春村將造福工程與茶產業相結合,塑造出產業風采型美麗鄉村;上京鎮梅林村傾力打造民俗風情型美麗鄉村;建設鎮建國村發揮琵琶堡優勢,對周邊環境進行改造提升,修舊如舊,一個民俗風情型美麗鄉村初具雛形。
以落實文化惠民為抓手,全面提升廣大農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落實文化惠民工程,實現“六有”,加快推進廣播電視戶戶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村文化大院、休閑廣場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每個村建有一個文化活動室、一處休閑活動場所、一個宣傳欄、一個農家書屋、一條文明示范街和一套管理制度。結合開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主題活動,在全縣農村廣泛開展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巡回演講主題實踐活動,積極培育和挖掘道德模范、身邊典型。采取“文藝+理論”“文藝+事跡”形式,將黨的十九大精神、家風家訓、身邊典型事跡創編成舞蹈、歌曲、小品等,在農村文化禮堂宣講和演出。推進“愛心媽媽”關愛留守兒童、巾幗服務隊、青春助農增收等志愿服務項目,提升群眾自我服務能力。全縣健全村級文化協管員工作機制,配齊全縣273個行政村(社區)文化協管員。重視發現和培養扎根鄉土的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民間文化傳承人,鼓勵業余和民間文藝團體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