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港彩燈文化節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明風4月16日訊? 再現鄉愁記憶、挖掘歷史文化,聆聽四季聲音、感受自然物語……在實施鄉村振興進程中,龍海市很多鄉村以獨特的自然生態、田園風光、歷史文化等鄉村文化元素,不斷培厚文明生態沃土,留住鄉村美鄉愁濃,讓鄉村振興有“根”更有“魂”——
“農旅結合”煥發鄉村新活力
走進位于龍海雙第農場的鷺凱生態農莊,遠處是山,近處有水,到處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然而,令游客們沒想到的是,這里曾經到處是臟亂的鴨棚,黑臭的池水,泥濘難行的土路,漫山的桉樹和成堆的建筑垃圾。
“如今成片的桉樹被改成桃李、桑葚及各種闊葉樹種,臟亂的鴨棚也被改造成了田間休閑活動場所。”鷺凱生態農莊總經理張松勇告訴記者,農莊本著“環保、永續、修復性建設”的理念,沒有大面積地開墾,只對影響生態的植物進行改良,并把廢舊的鴨棚、豬圈改造成鄉村旅游配套項目。
此前,流經莊園的溪水又臟又臭,隨著“河長制”的開展,生態水系得到有效治理。如今河道的水干凈了,魚蝦又多了起來,村民們記憶中水清見底的場景再現。水環境的整治提升,也拉動了莊園旅游業發展。“很多人離開農村后就找不到家了,我希望他們來到這里,能找回兒時的綠谷、稻浪、草間堂,能找回一寸寧靜快樂的心田。”談起回鄉的初衷,張松勇如是說。
目前,莊園有果園地約500畝,種植菠蘿蜜、百香果、芭樂等20余種水果;農田地約200畝,種植草莓及各種時令蔬菜供應園區需求,部分農田采取休耕養地;并建設觀賞魚基地、魚稻共生基地、農耕體驗園、采摘園、農夫集市等。值得一提的是,農園內的抗日華僑女英雄李林事跡陳列館,更成為了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近兩年來,農莊接待游客十多萬人次,帶動了雙第農場的假日經濟,也解決了部分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
龍海市浮宮鎮田頭村“野渡·綠波·垂柳”的水鄉風景流渡公園
文明鄉風綴美水鄉入畫來
依山傍水,古厝成群。這是一個“看得到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閩南特色美麗鄉村,這就是浮宮鎮的田頭村。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田頭村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陋就簡,利用優美的自然水系和閩南古厝群,先后投入資金5000多萬元,拆除廢棄房屋、清淤港道河道、硬化村內道路、修繕古厝民居,建成流渡、甘山、田頭、巖下四個典型示范點及6.5公里的生態水系,以點串線帶面,連接沿途12個自然村,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全覆蓋。
“看山郁郁蔥蔥,看水玉帶環村。紅花綠柳映古厝,小橋流水憶鄉愁。”目前,田頭村已成為漳州市乃至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閩南古風”式的“田頭水鄉”讓人流連忘返。
鄉村振興,既要塑性,也要鑄魂。田頭村注重傳承優良家風和弘揚傳統美德,讓文明鄉風在田頭遍地開花,綴美鄉村振興之路。
在流渡口舊址,田頭村依托“流渡公”民間傳說故事,建成了“野渡·綠波·垂柳”的水鄉風景。靜立水中的“流渡公”雕塑默默地守望著這片土地,其“無私奉獻、助人救人”的精神被廣為傳頌。田頭村黨委書記郭水發介紹說,美麗鄉村建設得到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大家發揚了流渡公無私奉獻的精神,拆遷、宜居環境建設基本上沒有賠償青苗、沒有換地。
在田頭村,還有一座利用郭氏故居創辦的“歸田居”,里面不僅陳列著許多有“閩南古早味”的農具、家具,還有記錄著田頭先人勤勞無私等優秀家風文化的書畫、雕塑,充分展示了田頭先人的智慧、勤勞與淳樸,更留住了濃濃的“鄉愁”氣息。2017年,歸田居被列為龍海市廉政教育基地,迄今已接待干部群眾10萬余人次。同時,田頭村還與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開展黨建合作并設立田頭黨校,至今已成功承辦了多場廉政宣教活動。2017年7月,福建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在漳州市召開,田頭村更被列為全漳州市三個現場觀摩點之一,廣受好評。
在文明鄉風的“滋養”下,如今,一幅生態宜居、生活富足的畫卷正徐徐展開,而田頭村也將繼續朝著鄉村振興的大道闊步向前。
海絲古道“新春慢跑”, “打卡”月港古鎮點燃健身熱情
再拾瑰寶海絲古港續華章
張燈結彩的古街、華麗壯觀的廟宇、紅瓦白墻的古民居群、靜候潮汐的古碼頭……周末的龍海市海澄鎮增添了些許熱鬧,游客閑庭信步于臨江古街,漫步在月港碼頭木棧道,感受昔日繁華港岸氣息。
“月港遺址位于豆巷村,早期村民以販運豆箍為主,因此得名豆巷。月港運進的番米大部分也是運到這里進行販賣,因此泉州客商也稱月港為米城。”龍海市海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陳宗瑞忙著向游客介紹古月港的歷史,“每家人家的門口,都掛著一面竹簾子。婦女們只能躲在屋子里,隔著竹簾往外看,而在外面街上的人,卻無法看到里面的情形。”
“街市大都臨著港道,小船可以一直開到店門口。繁盛時期,幾乎家家有店面。跟著小伙伴上街買糖吃,琥珀色的麥芽糖人、花花綠綠的面人、蘸上花生碎的麻薯……”海澄鎮民俗愛好者林國平告訴記者,港口作為文化、商業碰撞的場所,曾給月港帶來空前繁榮。到了清代,由廈門港興起而代之,昔日繁忙的月港航運商貿逐漸蕭條。
近兩年來,海澄鎮再拾歷史瑰寶,重新修繕河川碼頭、建筑古跡,將月港特色文化資源重整、升級、改造,探索“文化+旅游+城鎮化”的創新發展模式。其中,豆巷村將月港古鎮劃分成觀音亭、臨江古街、月溪兩岸、古碼頭遺址公園四個片區開展環境整治工作,主要進行傳統民居的修繕恢復、舊危房改造、立面改造、景觀提升和公共設施配套等建設。
如今,走在古色古香的臨江古街上,“竹格子”依次排開在門前,街道兩側的特色小吃香味四溢,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勾起了人們滿滿的回憶。在港口溪尾不足1公里的海岸上,7個碼頭遺址整修完畢。游客漫步在沿岸鋪設的木棧道,放眼望去,貨輪與小船從江面上徐徐經過,似乎能感受到昔日熙熙攘攘的繁華港岸的氣息。
在月港船廠內港,拱形的大跨廠房顯得格外高大,百米余長的大船模令人驚嘆,船廠內各式各樣的船舶模型展示著龍海不同時期的造船技藝。59組新舊照片定格見證改革開放40年來龍海的巨變。市民李西明說,月港船廠一直“活”在孩提記憶中,現在好了,能再看到船廠熱鬧的景象了。
“剛結束不久的第三屆月港文化節,吸引了40多萬游客慕名觀光。”豆巷村黨委書記蔡志杰說,三屆月港文化節都在春節期間舉辦,持續到元宵后結束,主要以彩燈廟會、特色非遺、閩南民俗活動、新舊圖片展、全民慢跑等項目展示400年月港的文化底蘊,每年都能吸引數十萬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不僅推廣了月港海絲文化,同時也帶動了村民增收。
如今,豆巷村正在申報鄉村振興省級試點村。在“文化振興”的道路上,古月港雖入場稍晚,但風頭正勁。這個帶著海腥味的古鎮正釋放出強大的活力,似乎告訴人們這里蘊藏著巨大的想象和可能。(龍海市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