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同安區按照市委“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的要求,結合同安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實際,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突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著力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形成了具有同安地域特色的鄉風文明建設經驗。
依托“同安文明衛士”,實施全域創建
廈門市同安區擁有廣大的農村腹地,始終把文明城市創建作為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
“同安文明衛士”電子督查考評平臺。
1.加強平臺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2016年同安區成立城市管理綜合考評辦,出臺《同安區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考評辦法》,設立了“同安文明衛士”電子督查考評平臺,建立區級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考評機制,在全市率先運用電子技術手段實現對鎮、街和職能部門的城鄉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溪流養護等工作的量化考評,考評深入廣大農村地區,囊括了農村環衛機制、村莊、道路、公廁、溪流等,有力推進城鄉市容管理一體化。
2.強化創建日常督查,推動農村環境整體提升。踐行全民創建理念,建立了從區創建辦、職能部門、鎮街、村居到最基層保潔員、城鄉居民的多層次、全方位的創建督查整改反饋機制,實現了創建督查工作隊伍和市民志愿者“雙過萬”,月均上報、處理城市管理事件長期保持在1.3萬件以上,整改率達到98.5%以上,有效提高了創建問題發現、通報、整改、反饋的效率,實現了城鄉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扁平化”。
3.強化農村環境衛生管理,實施“一把掃帚掃到底”環衛模式。按照“政府購買服務,國企一體化承攬”方式,實施“管干分離”工作新模式,重新組建區屬國企同安城建公司負責落實市政設施維護管理、園林綠化維護及城鄉環衛保潔一體化管養。“一把掃帚掃到底”解決了多年來“多把掃把掃來掃去掃不好”的問題,不僅實現了管養一體化,更形成了收集、轉運、處理一條龍運行機制,提高了城市管養應急處置效率,落實了城市管養全方位、無死角覆蓋。目前,“一把掃帚掃到底”環衛模式已經在同安區6鎮2街所有村居實現全覆蓋,全面架構了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體系。
深化文明創建活動,提升農村居民文明素養
廈門市同安區始終把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基調,在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的基礎上,積極培育文明創建品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實效,涌現了垵爐村、前格村、軍營村等三個全國文明村及一大批省、市、區級文明村鎮。
1.“銀城文明引力波”影響力日盛。“銀城文明引力波”創建對同安區精神文明創建進行統合,傾力打造同安區人民耳熟能詳、熱心參與的文明創建品牌,充分發揮了品牌的內在凝集力和外向輻射力,引導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邁向新高潮。“銀城文明引力波”公益廣告宣傳按照“抬頭可見,舉足即觀”標準,從城區主次干道、重要節點,不斷向村莊、村道、文體小廣場推進,建成了859面宣傳欄和7塊大型戶外公益廣告看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八不規范等多個主題宣傳示范街,用短短兩年時間實現了城鄉全域布局,實現公益廣告宣傳隨時入眼、入腦、入心,營造文明意識自覺外化于行的氛圍環境。“銀城文明引力波”基層巡講邀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文化學者深入村居開展文明宣講,培育文明新風。采用“請進來”、“送下去”等方式積極搭建活動平臺,舉辦了同安區首屆和諧鄰里節,“和諧鄰里節”舞動同安文明來斗陣、文明相約走基層等巡演,深化遵守八不行為規范、垃圾分類減量等主題宣傳。如東山社區金婚慶典,為鉆石婚和金婚老人重溫結婚儀式并舉辦百壽宴,弘揚了孝道,營造了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垵爐村表彰了好老人、好母親、好媳婦等身邊好人,倡導家庭和睦、鄰里和諧,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
“同安區志愿服務超市 星火工程”協助村居培育孵化103支志愿服務隊組織。
2.志者服務品牌創建成效顯著。成立“920·就愛您”志愿服務聯盟,63支志愿服務隊參與,培訓志愿者5萬人次,組織“清潔家園”、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大型志愿服務活動,成為展示志愿者形象、凝集志愿服務力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主力軍。培育的四支“明星”志愿服務隊積極參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書香郵差志愿服務隊6年募集圖書3萬冊,在邊遠鄉村學校設立26個圖書漂流站,受惠學生5萬多人次,成為廈門市第一批志愿服務品牌團隊,獲第二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金秋文化志愿者服務隊積極落實“結對子、種文化”活動,開展城鄉基層文明巡演,挖掘閩南傳統藝術,傳播中華美德,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獲評市級優秀志愿服務隊;同心慈善義工志愿服務隊開展助學圓夢、扶危濟困等志愿服務,為農村貧困高三學子提供助學金,獲省慈善工作先進單位、閩善“雙十佳”公益機構稱號;厚學慈善志愿服務隊開展社會救助,為農村孩子舉辦傳統文化夏令營,開展鄉間環保公益活動。2018年,全面實施“同安區志愿服務超市星火工程”,依托“920”志愿服務聯盟旗下的42支專業志愿隊,與114個村(居)結對共建,協助同安區各村居培育、孵化103支志愿服務隊組織,推動志愿服務在鄉村生根、發芽。
深化農村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廈門市同安區立足區情實際,把移風易俗作為為民辦實事工程,扎實深入開展。
1.領導高度重視,率先垂范。同安區委、同安區政府高度重視移風易俗工作。一是同安區委書記親自深入村(居)調研、指導,召開2次區、鎮(街)、村三級移風易俗工作推進視頻會議,各鎮(街)黨委(黨工委)主導并牽頭協調、督促,村(居)“兩委”和老人協會、青年骨干等具體負責,形成“層層推進、人人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同安區四套班子成員率先垂范,帶頭在電視臺公開簽訂《同安區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移風易俗承諾書》,接受群眾監督,各級領導干部帶頭簽定承諾書,形成全面監督的良好氛圍。三是在推進過程中,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黨(工)委、村(居)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堅決履行主體責任。
2.強化綜合施策、完善工作機制。一是同安區委、同安區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指導意見、規范,強化執行規范標準,強化黨組織書記履行主體責任;同安區委宣傳部、等5部門聯合開展監督執法,強化形成合力。二是加強宣傳。制作動漫廣泛宣傳,各鎮街利用微信、宣傳車、橫幅等方式組織開展全方位宣傳,營造家喻戶曉氛圍。三是抓住“關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村居主干、經濟富裕人士、青年)剎歪風,抓住“關鍵日子”(民俗日、喪事等堵陋習,抓住“關鍵環節”(如廚師經營資質)促規范,并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喜慶事民俗日不辦宴請為重點,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四是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堅持“一村一策”,編輯成《村規民約》手冊,做到有章可循。五是整理編輯出版細化到所有村居的《民俗日工作手冊》,心中有數。六是普遍成立老人協會或紅白理事會,編輯《老人協會或紅白理事會匯總表》,發揮獨特引導監督作用。
同安區新民鎮禾山社區黨員干部到劉塘里村民家中走訪宣傳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3.強化監督問責、做實做細。一是加強媒體監督。每逢民俗日都安排電視臺深入村(居)跟蹤拍攝,開設“移風易俗”專欄進行報道,宣傳正面典型,曝光負面典型問題。二是加強群眾監督。在婚喪喜慶活動或民俗日前一周及當天走村入戶進行勸導。三是加強技防監督。采取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影視公司按照民俗日“一本賬”逐村用無人機航拍、攝像機拍攝,實時掌握移風易俗落實情況。四是加強科技創新。創設“文明衛士移風易俗智能管理系統”APP,采取“互聯網 ”方式,強化移風易俗申報、報告、檢查工作,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簡便化、規范化、高效化、精準化,強化職責履行。五是加強監督問責。先后對3個鎮4個社區(村),及14名鎮(街)、村(居)黨員干部進行通報(其中黨紀立案1人)、曝光。
4.創新工作方式、營造文明鄉風。一是滿月宴變成“敬老節”。以“孝傳萬家”為主題,取代農村滿月宴請,起到良好示范帶頭作用。二是民俗節變成“文化節”。北辰山開閩王民俗節,改以表演本土文藝節目,開展書畫筆會等活動來取代民俗日宴請,保留傳統非遺活動基礎上帶頭落實“喜事簡辦”,辦成一場文化盛宴。三是民俗日變成“愛心日”。民俗日不宴請省下來的錢捐給慈善事業。四是婚慶禮俗新辦簡辦。民俗日不宴請,婚慶婚俗嚴格限制宴請人數。五是白事形成“新規矩”。倡導“粗食”一律四菜一湯。六是民俗儀式簡化成風。簡辦“接公頭”民俗、非遺日,保留傳統民俗,取消了放鞭炮和大辦宴席。七是非遺民俗轉為鄉村大舞臺。取消往年的“賽豬王”和宴請,取而代之的是“鄉村大舞臺”和趣味運動會,民俗文化活動樂得村民們笑逐顏開。
5.移風易俗成效突出、群眾滿意率高。一是為群眾減支成效明顯,節約開支3.52億多元,社會風氣得到凈化,社會秩序更趨穩定,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基層組織作用有力增強。二是群眾對開展移風易俗知曉率為90.8%,滿意率高達99.0%,支持率為98.4%,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帶頭表率滿意率為99.0%。三是同安區被省紀委列為“做得較好的區”進行全省通報表揚。(廈門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