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農村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廈門市同安區立足區情實際,把移風易俗作為為民辦實事工程,扎實深入開展。
1.領導高度重視,率先垂范。同安區委、同安區政府高度重視移風易俗工作。一是同安區委書記親自深入村(居)調研、指導,召開2次區、鎮(街)、村三級移風易俗工作推進視頻會議,各鎮(街)黨委(黨工委)主導并牽頭協調、督促,村(居)“兩委”和老人協會、青年骨干等具體負責,形成“層層推進、人人參與”的工作格局。二是同安區四套班子成員率先垂范,帶頭在電視臺公開簽訂《同安區黨員干部、公職人員移風易俗承諾書》,接受群眾監督,各級領導干部帶頭簽定承諾書,形成全面監督的良好氛圍。三是在推進過程中,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黨(工)委、村(居)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堅決履行主體責任。
2.強化綜合施策、完善工作機制。一是同安區委、同安區政府先后出臺一系列指導意見、規范,強化執行規范標準,強化黨組織書記履行主體責任;同安區委宣傳部、等5部門聯合開展監督執法,強化形成合力。二是加強宣傳。制作動漫廣泛宣傳,各鎮街利用微信、宣傳車、橫幅等方式組織開展全方位宣傳,營造家喻戶曉氛圍。三是抓住“關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村居主干、經濟富裕人士、青年)剎歪風,抓住“關鍵日子”(民俗日、喪事等堵陋習,抓住“關鍵環節”(如廚師經營資質)促規范,并以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其他喜慶事民俗日不辦宴請為重點,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四是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堅持“一村一策”,編輯成《村規民約》手冊,做到有章可循。五是整理編輯出版細化到所有村居的《民俗日工作手冊》,心中有數。六是普遍成立老人協會或紅白理事會,編輯《老人協會或紅白理事會匯總表》,發揮獨特引導監督作用。
同安區新民鎮禾山社區黨員干部到劉塘里村民家中走訪宣傳移風易俗村規民約。
3.強化監督問責、做實做細。一是加強媒體監督。每逢民俗日都安排電視臺深入村(居)跟蹤拍攝,開設“移風易俗”專欄進行報道,宣傳正面典型,曝光負面典型問題。二是加強群眾監督。在婚喪喜慶活動或民俗日前一周及當天走村入戶進行勸導。三是加強技防監督。采取購買服務方式,聘請影視公司按照民俗日“一本賬”逐村用無人機航拍、攝像機拍攝,實時掌握移風易俗落實情況。四是加強科技創新。創設“文明衛士移風易俗智能管理系統”APP,采取“互聯網 ”方式,強化移風易俗申報、報告、檢查工作,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簡便化、規范化、高效化、精準化,強化職責履行。五是加強監督問責。先后對3個鎮4個社區(村),及14名鎮(街)、村(居)黨員干部進行通報(其中黨紀立案1人)、曝光。
4.創新工作方式、營造文明鄉風。一是滿月宴變成“敬老節”。以“孝傳萬家”為主題,取代農村滿月宴請,起到良好示范帶頭作用。二是民俗節變成“文化節”。北辰山開閩王民俗節,改以表演本土文藝節目,開展書畫筆會等活動來取代民俗日宴請,保留傳統非遺活動基礎上帶頭落實“喜事簡辦”,辦成一場文化盛宴。三是民俗日變成“愛心日”。民俗日不宴請省下來的錢捐給慈善事業。四是婚慶禮俗新辦簡辦。民俗日不宴請,婚慶婚俗嚴格限制宴請人數。五是白事形成“新規矩”。倡導“粗食”一律四菜一湯。六是民俗儀式簡化成風。簡辦“接公頭”民俗、非遺日,保留傳統民俗,取消了放鞭炮和大辦宴席。七是非遺民俗轉為鄉村大舞臺。取消往年的“賽豬王”和宴請,取而代之的是“鄉村大舞臺”和趣味運動會,民俗文化活動樂得村民們笑逐顏開。
5.移風易俗成效突出、群眾滿意率高。一是為群眾減支成效明顯,節約開支3.52億多元,社會風氣得到凈化,社會秩序更趨穩定,工作機制逐步完善,基層組織作用有力增強。二是群眾對開展移風易俗知曉率為90.8%,滿意率高達99.0%,支持率為98.4%,對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帶頭表率滿意率為99.0%。三是同安區被省紀委列為“做得較好的區”進行全省通報表揚。(廈門文明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