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定期開展道德講堂現場
文明風1月11日訊? 中國夢的文化維度是文明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可見,中國夢具有鮮明的文化屬性和文化內涵,這正是中國夢能夠凝聚民族共識的重要原因。
被稱為海西首善之區的福州市鼓樓區,近年來,多舉措促進文化惠民,百姓樂享文化“套餐”,政府在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構建文化發展新格局上所做的努力,讓精神文明之花處處盛綻,無不體現著省會核心區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文化套餐一”:以經典傳唱打造全民文化盛宴
在文化舞臺上,群眾永遠是最重要的“演員”,全民的廣泛參與,才能唱出文化大戲的鏗鏘神韻。那么,如何讓廣大群眾也成為文化活動與思想教育的受益者,與中國夢的文化內蘊同頻共振?
建立平臺,發動民智,讓群眾主動參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眾,鼓樓區一系列文化活動延伸到了基層,接了地氣,普通群眾自然也都成了受益者。如,一是打造道德講堂。充分重視道德講堂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經典中的重要作用,依托閩都鄉學講習所開設的道德總堂,面向市民群眾,由淺入深,以傳承閩都文化為特色。同時,各級文明單位均依托各自道德講堂開展國學系列講座,如舉辦“國學與修養”“書香鼓樓”等活動,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市民群眾的文化素養。二是建設各類公共閱讀場所。鼓樓區數字圖書館與省圖資源共享,創新開設“家門口的圖書館”即10個省圖社區分館,與省圖實現通借通還,同時設24小時自助圖書點,讓圖書資源與數字資源雙劍合璧,進一步開拓視野,讓社區居民更加便捷、更加省時、更加多元地使用公共文化信息資源。依托街鎮文化站、社區文化普及服務站、社區活動室等場所,實現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免費提供轄區居民閱讀,每周開放40小時以上。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人群開展讀書活動,為社區居民搭建學習交流平臺。
的確,優秀的傳統文化蘊藏了無窮的正能量。鼓樓區委區政府主導的一系列傳統文化挖掘活動,也使這些正能量噴薄而出。
2007年,鼓樓區成立了省內首個鄉學講習所——閩都鄉學講習所,講習所秉承弘揚鄉俗文化的宗旨,致力于傳播先進文化和閩都特色文化。時至今日,10個年頭過去,由37位專家、學者組成的閩都鄉學講師團,先后開辦了鄉學講座兩百余期,涉及福州歷史文化、名人軼事、飲食習俗、風土人情等不同內容,受眾達4萬多人。
閩都鄉學講習所的不斷“擴張”只是傳統文化在鼓樓不斷勃興的一個縮影。現在,傳統優秀文化越來越受到社區居民的追捧。在不少社區,傳統優秀文化后來居上,閩劇票友演唱會、評話、伬唱、秧歌、腰鼓等民俗文化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傳統文化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在鼓樓,還有近兩百所“道德講堂”在此生根。道德講堂主要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推動廣大市民成為道德文明的傳播者和實踐者。在鼓樓,像這樣提倡挖掘與品味傳統道德文化精髓的活動還在不斷涌現。
歷史上的鼓樓區是文人墨客聚集地,吟誦成風聞名于世。現在,鼓樓區的左海公園北門已經成了“書香廣場大家誦”的主會場。
如今,在此游玩散步的市民常可聽到中國國學經典名句作品的朗誦,專業的朗誦演員以及主持人在這里帶領群眾大聲誦讀。每逢節日,這里的游客比肩接踵,一場場全民的朗誦活動在這里開展,不論是耄耋老者還是稚氣未脫的孩子,來自社會各個階層,不同年齡段的誦讀愛好者都十分認可這種新興的誦讀方式,不少市民興致高漲,現場氣氛熱烈。
“書香鼓樓”全民誦讀活動的全面推開,讓誦讀聲響徹鼓樓區每個角落,讓國學經典滲透到每個人的心中,以此提高個人修養和市民人文素質,再現鼓樓區‘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讀書聲’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