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化青山一棵樹,不作荒野一丘墳。”繼海葬、壁葬、草坪葬、花壇葬之后,樹葬終于成為寧波市節地生態葬的新形式。昨天上午,“來生愿做一棵樹——鄞州區省級樹葬示范點暨首屆集體樹葬安放儀式”在五鄉鎮同泰嘉陵舉行,100多名觀摩市民、志愿者共同見證寧波樹葬新貌。(寧波新聞網11月21日)
人去世后,埋葬的方式有很多種,土葬、水葬、樹葬等等?,F如今,通過多年來大力推行殯葬改革,實行土葬者越來越少,大都是火化后再將骨灰葬入墳墓。這也帶來了私死人與活人爭地問題。導致人多地少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改變這一現象,許多地方逐漸推行生態節地安葬方式,例如水葬、樹葬。實踐證明,這樣做好處很多。別的不說,就說樹葬吧。
實行樹葬,節約大量土地。有心人算了一筆賬,一座墳墓少者占地幾平方,多者占地幾十甚至數百平方。有的人不惜重金購買和建設豪華墓地。而且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每天都有,天長日久就占用了大量土地,甚至導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而實行樹葬,把骨灰埋在樹下,一點土地都不占,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好處顯而易見。
實行樹葬,助推厚養薄葬。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60歲以上老人2.41億,占總人口17%,而且每年都還在大幅增長。因而養老已成為擺在全社會和家庭面前一道不容回避的考題。令人遺憾的是,一些人父母在世時不去孝敬反而去世時大操大辦,形成厚葬薄養。而推行樹葬,倡導厚養薄葬之風,引導人們盡孝要趁早,敬老重在世。努力做到讓老人吃穿無憂,精神快樂,安享晚年。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安寧,經濟社會事業發展,人們安居樂業。實乃一舉多得,值得肯定和大力推廣。
實行樹葬,助推生態文明。我們提倡環保生態,理應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實行樹葬,既促進綠化造林,又推進了生態文明。我們看到,上虞樹葬第一人謝塘鎮建塘村的沈先生在世時就立下遺囑,主要內容包括:死后喪禮從簡,不迷信;不立墳墓,采用樹葬?!拔覀儜撨x擇樹葬等生態節地的安葬方式,為子孫后代留下更多的土地資源。”此舉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相信,有了沈先生的模范帶頭作用,今后會有很多人選擇樹葬這一文明節地方式安葬,形成文明節儉辦喪事新風。
為了引領文明新風的形成,一些地方出臺相關補助政策,將以補助3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方式,、海葬等節地生態葬法。這即表明了政府鮮明的導向,又政府的推動力度,自然能引領移風易俗,殯葬文明新風的迅速形成,影響也會越來越大。(泉州市文明辦 陸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