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0月24日訊(通訊員 邱盛林 楊晴嬌 梁少峰)又到金秋十月,福建省光澤縣人深感今年金秋收獲比以往實在,倉里的糧兜里的錢,因為少去了“婚喪喜慶大操大辦”的無奈開支而找回了豐收的喜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十月中旬,全縣710對新人結婚,650人去世,基本做到新辦和簡辦,47302戶城鄉居民基本做到60歲以上生日少辦,50歲以下生日和升學、喬遷、入伍等不辦酒,戶均減少人情往來開支近萬元之多。
“人情急似債,頭頂鍋來賣”。紅白喜事、各類紀念酒、慶賀宴,這個千年傳下來的大操大辦、攀比的無奈陋習,光澤縣是怎樣遏制住的?
困局怎么解?
組織引領:變“眾所盼”為“眾所為”
按老習俗,光澤人嫁女,頭天要辦“宴媒酒”,當日要辦“待客酒”,次日要辦“謝客酒”,請帖要在出嫁前的中秋節之前連禮金一起送到。可今年寨里鎮西溪村伊春生的長女5月1日出嫁,上百家親戚朋友都沒收到請帖,竟沒人責怪,反而很理解。
請客送禮是“不請沒面子,請了又無奈”的尷尬事。伊春生嫁女不請客咋沒人見怪?“縣里、鎮里有文件,村里有規定,我們還簽了《承諾書》。承諾了的事就要做到。”伊春生說,“我是黨員,理應帶這個頭,所以之前就挨家挨戶掛了電話,作了說明。有政策依據,大家就容易接受。”
婚喪喜慶大操大辦,表面看大家都樂此不疲,好像是“愿打愿挨”的民間事。往內里看卻是每家每戶都置身其中,既不堪重負又擺脫不了的無奈事。所以才有“人情急似債,頭頂鍋來賣”的形容。一位縣委分管領導說:“群眾的無奈事,就是黨委、政府應管的事。”
于是,光澤縣把整治婚喪喜慶大操大辦作為今年移風易俗工作的突破口,制定了《開展婚喪喜慶等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根據該項工作“人人都說好,就是做第一個難”的困局,方案把突破口的突破點定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基層組織的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上。
有了政策遵循,有人帶著突圍,一家一戶難做成的事便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華橋鄉官屯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官倫興以本村為例:村秘書官先良帶頭,奶奶90歲不辦酒,兒子考上博士生不辦酒,孫子周歲不辦酒,全村人都跟著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生日和喬遷、升學、入伍不辦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