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宜居城 文明添姿彩
石獅召開創城總結表彰大會表彰先進
石獅30年的城市建設發展史,幾乎也是一部創建文明城市的歷史。建市初期,石獅市委市政府就清醒地認識到,從鎮到市,石獅不僅需要經濟發展進步、城市基礎設施改善提升,還面臨著大量居民從農民到市民的觀念跨越。
30年來,石獅市委市政府以極大的熱情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始終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龍頭工程”,作為構建宜居宜業濱海城市的“基礎工程”,作為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民心工程”來抓。同時,充分發動社會參與,使創城成為全民自覺,各類社會組織參與創城蔚然成風。1994~2002年,石獅連續九年被評為“福建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首屆省級文明城市,2003~2011年,連續三屆獲得“福建省文明城市”稱號。2015年2月,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2017年11月,石獅市以全省提名城市首位的優異成績,榮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文明石獅的民間力量
2017年11月9日,一部題為《我在石獅,我愛她》的城市公益宣傳片在石獅首映,引起了許多新老石獅人為之打“call”,“我在石獅,我愛她”一度成為石獅社會各界廣泛傳播的流行語。這部城市公益宣傳片由石獅籍影視演員龔蓓苾擔任主角,片尾龔蓓苾飾演的年輕媽媽與女兒的對話“你是哪里人?我們都是石獅人!”令人印象深刻、為之動容。“我們都是石獅人”這句話雖然講得很輕柔,卻傳遞著深厚的人文積淀和精神寄托,承載著無數新老石獅人相似的成長印記、共同的鄉情鄉愁和深深的家園情結,廣大石獅兒女,無論身處天涯海角,還是近在咫尺毗鄰,身上都有深深的石獅烙印,都會一直記得自己從哪里來,記得自己是石獅人。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部城市公益宣傳片的拍攝主導者并非當地的黨政部門,而是一個社會組織——石獅市青年商會。擔任創意總監的,是石獅市青年商會創會會長楊紫明。
石獅市青年商會并不是第一次干這種似乎與商無關的事。這個由平均年齡36歲的青年企業家組成的社會組織,自2011年成立以來,長期堅持以“抱團學習、引領新風”為核心使命,相繼發起了“八點開席·移風易俗”“文明出行·利家宜業”“嫁妝莫炫·婚姻無價”“全家福·孝順”“石獅有禮了”等新風行動,以及“留守兒童圓夢”“米蘭計劃·育苗工程”、新石獅少年獎學獎教、愛心圖書館等公益行動。在“文明出行”行動中,青商會成員座駕主動配掛統一的青商車標,接受社會監督;在“嫁妝莫炫”行動中,青商會成員帶頭參加集體文明婚禮并捐資公益。每一項公益行動,都催生了良好的示范效應,許多做法在社會上傳為美談。
與年輕的青商會類似,更老牌的“陽光太太”志愿者協會,同樣為石獅市民群眾廣泛認可、津津樂道。這個由一群“有錢、有閑、有愛”的中青年婦女自發成立的志愿服務組織,長期堅持扶貧濟困,走山區、訪貧困戶、幫助失學兒童、關愛孤寡老人,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她們的身影。成立13年來,她們先后募集社會捐款1000多萬元,用于扶貧濟困、救死扶傷、敬老助殘、助學興教等志愿服務活動。協會先后被評為“全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第四屆福建省道德模范集體”“福建省十大志愿服務品牌”,會長林麗娜被評為“首屆全國優秀助老志愿者”,上榜中國文明網“好人365”封面人物。“陽光太太”們倡導的陽光志愿服務理念,輻射帶動了一批“陽光”系列品牌活動。
點滴文明,點亮石獅。在石獅頗有口碑的“文明團隊”還有很多:
由積極參與海漂垃圾拾撿的海洋環境保護愛好者自發成立的祥芝美麗海岸志愿者協會,由一群守護海泳安全、熱心海上救助的海泳愛好者自發成立的海豚志愿者協會,熱心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善心源”餐飲店,向弱勢群眾提供免費饅頭的永恒陽光饅頭店,積極倡導誠信理念的石獅市紡織服裝商會等等。這些社會組織,既有公益性社團,又有經濟性社團,還有經營性機構,一個最顯著的特質就是帶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影響、帶動著越來越多的市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的改變,自發地參與到文明創建中,文明新風成了最炫市民風。每年夏天,石獅街頭總會涌現出許多向環衛工、快遞員等戶外工作者提供“解渴”功能的場所,起初是“免費飲水點”,之后升級為“免費奉茶點”,2018年的夏天則出現了多處“愛心冰柜”。石獅人用不斷升級的愛心,向社會傳遞著關愛他人的溫暖。這樣的愛心,正是石獅文明創建的活力之源、動力所在。截至目前,石獅共有各類志愿服務隊伍358支,注冊志愿者2.3萬余人,相繼涌現出“全國優秀志愿服務組織”——石獅市志愿者聯合會、“全國優秀青年志愿服務組織”——石獅市青年志愿者分會、“全國學雷鋒示范崗”——鳳里公安派出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湖濱街道新湖社區,以及“全國百名優秀志愿者”王東育、福建“基層最美志愿者”吳金峰等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個人。
十大“文明新風”行動對石獅文明創建產生了深遠影響
創新謀變 引領正能量
今天的石獅,城市道路通暢有序,市民行車文明守法。而在多年前,交通“亂”是石獅給人的普遍印象。2006年,學府路(原名東環路)桿頭路口剛剛裝上燈控和違章抓拍系統時,一天內闖紅燈車輛竟超過1000輛(次)!那時,石獅的道路大車小車都可以隨意掉頭,路口隨時可能躥出一輛摩托車來,行人在車流中穿行更是司空見慣。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在石獅市區開車成了一個有相當風險的“技術活”。
改變,要歸功于近年來石獅城市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設施的配套完善,更有賴于石獅持續推動的“文明出行”宣傳教育。這其中,不能不提的是石獅在全省首創的“以獎促管·文明出行”交通管理舉措。2013年起,石獅每年舉辦無交通違法車輛(車主)表彰獎勵活動,對在石獅登記注冊的、經交警部門核查年度無交通違法記錄的車主,進行表彰和獎勵。市委、市政府領導參加表彰活動,為獲獎車主披紅掛彩,并通過媒體大力宣傳。至2018年,已連續舉辦六屆表彰活動。石獅市“全年無交通違法車輛”由2013年首屆活動時的3349輛,2014年增長至9940輛,2015年增長至12890輛,2016年增長至15383輛,2017年增長至17106輛,2018年則增長至18620輛,是2013年的近6倍!如今,自覺遵守交規、文明行車,已成為石獅人的普遍共識。
一段時間來,“當好人吃虧”“好人沒好報”等種種扭曲的理念進入社會潛意識。這也一度是石獅文明創建面臨的難點問題。對此,2015年,石獅出臺了《禮遇和幫扶“石獅好人”實施辦法》,明確在就業、入學、就醫、住房等方面給予“石獅好人”禮遇和幫扶。多年來,石獅先后為江祖爭、洪翠瑜兩位“住房困難”的道德模范特批寶昌花園廉租房;省市縣三級出資60萬元為因見義勇為犧牲的道德模范龍志宇家人購置一套房產;落實“子女就學禮遇”,分別為張梅仙、蔡良白兩位好人的子女辦理入讀公辦學校……通過兌現落實禮遇幫扶舉措,真正做到讓“石獅好人”經濟上得實惠、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享關照、社會上受尊重,使人們看到在石獅“好人有好報”,更進一步掀起了學習道德模范、爭當道德模范的新高潮,石獅也因此呈現出“好人輩出”的生動局面。截至2018年8月,全市共有中國好人21名、福建好人26名,人數和比例均位居泉州各縣(市、區)前列。其中,5人榮登中國文明網《好人365》封面人物。最新上榜的人物是永寧派出所教導員蔡海炳,他以個人工作微博為平臺,聯合公益機構發動上百次“微公益”活動,帶動2萬多人參與救弱助殘,募集到善款達1052萬元,其個人捐款也達到11萬元。2018年8月17日港澳臺慈善基金會頒布第13屆-2018愛心獎名單,蔡海炳與牛根生、林志玲等名人一同入選七人榜單,成為全國首位獲此殊榮的人民警察。
針對制約影響石獅文明創建的突出問題,石獅還先后醞釀推動了三個“十大”行動:精心策劃“價值引領、書香獅城、文明出行、垃圾不落地、莫炫嫁妝、厚養薄葬、光盤行動、美在旅途、小城大愛、誠信無價”等十大“文明新風”行動,開展“消防設施、農貿市場、物業小區、小型餐館、牛皮癬和線纜亂拉、占道經營、停車難、交通違法、出租車、公益廣告”十大專項整治提升行動,開展“核心價值觀扎根、好家風新鄉賢帶動、鄉規民約落地、基層文明創評、農村污水治理、農村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升、農村文化培育、農村文化品牌塑造”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引領政風、社風、民風向上向善。
移風易俗新風撲面
2018年7月,經福建省民政廳批準,占地300畝、總投資1.5億元的石獅市城市公益性公墓開工建設。項目將按照城市公益性公墓“公益惠民、節地生態”的理念進行經營和管理,嚴格控制墓穴的面積和價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讓“先人入土為安”的愿望。公益性墓園的建設不僅是石獅市委市政府為民生解憂的重要舉措,也為移風易俗、推進文明辦喪奠定了更為扎實的基礎。
死者為大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閩南地區尤其重視喪事的辦理,石獅也不例外。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葬禮大張旗鼓辦理造成鋪張浪費、長時間占用道路停靈等現象非常普遍,既有損城市的管理和文明形象,又給群眾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2015年以來,石獅大力推進以喪事短辦為核心的“文明辦喪”。石獅市文明委發出《關于石獅全市范圍內推行文明辦喪的通告》,明確全市范圍內遺體停放、辦喪時間嚴格控制在5天以內。全市128個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規范鎮級紅白喜事操辦標準,改革超期火化預約審批制度。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5788例喪事均控制在5天以內,節約資金達2億元。與此同時,石獅大力倡導推行“綠色殯葬”,2013年5月9日,靈秀鎮鈔坑村在石湖港大墜島海域為1133位逝者的骨灰進行海葬,創下全國一次性海葬人數最多的記錄。此后,又有永寧鎮金埭村、鴻山鎮郭厝村、錦尚鎮奈厝前村等先后為先人骨灰舉行集體海葬。截至目前,全市已實行并有記載的“海葬”達5500多例。
喜事大操大辦也是石獅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近年來,石獅積極倡導喜事新辦,每年舉行“石獅市最美家庭”表彰以及2場大型集體婚禮,先后有2000余對新人參加,社會反響強烈。針對過去喜宴晚上九點后開席,造成大量浪費的問題,推動開展“文明赴宴、八點開席”行動。經過多年倡導,八點開席在石獅已成為習慣。
與此同時,石獅市積極引導群眾把簡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獎學獎教、老年事業、社會救助等社會公益事業。如今,群眾每年簡辦婚喪喜慶和其他民俗活動,捐資公益的記錄都達到上百筆、金額千萬元以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福建日報等媒體紛紛點贊石獅市移風易俗工作,進行了持續關注報道。經過多年的新風洗潤,“不比闊氣比公益,不講私面講奉獻,不炫富有亮作為”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石獅從城市風貌到精神氣質、從市民生活點滴到行為習慣,正向一座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新城,悄然轉型。
常態創城惠民利民
石獅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進程中,市民群眾切身感受的最大變化是:街道干凈、城市有序。過去常見的公園門前、人民廣場周邊等人口密集場所占道經營、垃圾亂扔等現象不見了。
變化,歸功于石獅市委市政府2016年起積極推動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這項改革把以治理占道經營為主的“六亂四攤”管理職能下移,在鎮(街道)設立城管辦,組建城管隊伍,著力把問題化解在基層一線。2018年初,第二輪改革啟動,將市級城管執法大部分力量下放到各鎮(街道)城管辦,并明確把市容市貌管理、“兩違”綜合治理全部列為屬地管理責任。改革實施以來,基層對城管問題“等、靠”現象減少了,工作主動性明顯增強,一些市容問題處理得更及時了。石獅市容環境因此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提升。
變化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則聚焦到創城體制本身。2017年底,石獅市委市政府明確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由臨時機構調整為常設機構,徹底改變創城工作中存在的突擊思維。此前,創城辦為臨時性機構,工作人員均為臨時抽調,工作性質存在一定的突擊色彩。改為常設機構后,創城工作真正從體制機制上走向常態化。如今,創城辦開發了石獅市文明天氣圖管理平臺,組建文明市民巡訪團隊伍,啟動了常態化創城考評,在全市上下營造起濃厚的創城常態思維。
文明成于創建,創建成就文明。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石獅這座城市的福氣,更是每位市民的榮耀。可以預見,隨著創城常態化改革措施的進一步推進,石獅的城市環境將更加優美,市民將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堅信,只要每位市民都向文明邁出一小步,石獅的城市文明必將邁出一大步,文明必將成為石獅這座城市永恒的“精神名片”和最厚重、最靚麗的“人文底色”。(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