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新風撲面
2018年7月,經福建省民政廳批準,占地300畝、總投資1.5億元的石獅市城市公益性公墓開工建設。項目將按照城市公益性公墓“公益惠民、節地生態”的理念進行經營和管理,嚴格控制墓穴的面積和價格,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讓“先人入土為安”的愿望。公益性墓園的建設不僅是石獅市委市政府為民生解憂的重要舉措,也為移風易俗、推進文明辦喪奠定了更為扎實的基礎。
死者為大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閩南地區尤其重視喪事的辦理,石獅也不例外。相當長一段時間里,葬禮大張旗鼓辦理造成鋪張浪費、長時間占用道路停靈等現象非常普遍,既有損城市的管理和文明形象,又給群眾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2015年以來,石獅大力推進以喪事短辦為核心的“文明辦喪”。石獅市文明委發出《關于石獅全市范圍內推行文明辦喪的通告》,明確全市范圍內遺體停放、辦喪時間嚴格控制在5天以內。全市128個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規范鎮級紅白喜事操辦標準,改革超期火化預約審批制度。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5788例喪事均控制在5天以內,節約資金達2億元。與此同時,石獅大力倡導推行“綠色殯葬”,2013年5月9日,靈秀鎮鈔坑村在石湖港大墜島海域為1133位逝者的骨灰進行海葬,創下全國一次性海葬人數最多的記錄。此后,又有永寧鎮金埭村、鴻山鎮郭厝村、錦尚鎮奈厝前村等先后為先人骨灰舉行集體海葬。截至目前,全市已實行并有記載的“海葬”達5500多例。
喜事大操大辦也是石獅多年來的傳統習俗。近年來,石獅積極倡導喜事新辦,每年舉行“石獅市最美家庭”表彰以及2場大型集體婚禮,先后有2000余對新人參加,社會反響強烈。針對過去喜宴晚上九點后開席,造成大量浪費的問題,推動開展“文明赴宴、八點開席”行動。經過多年倡導,八點開席在石獅已成為習慣。
與此同時,石獅市積極引導群眾把簡辦紅白喜事省下來的資金,用于支持獎學獎教、老年事業、社會救助等社會公益事業。如今,群眾每年簡辦婚喪喜慶和其他民俗活動,捐資公益的記錄都達到上百筆、金額千萬元以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欄目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福建日報等媒體紛紛點贊石獅市移風易俗工作,進行了持續關注報道。經過多年的新風洗潤,“不比闊氣比公益,不講私面講奉獻,不炫富有亮作為”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石獅從城市風貌到精神氣質、從市民生活點滴到行為習慣,正向一座充滿現代文明氣息的新城,悄然轉型。
常態創城惠民利民
石獅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進程中,市民群眾切身感受的最大變化是:街道干凈、城市有序。過去常見的公園門前、人民廣場周邊等人口密集場所占道經營、垃圾亂扔等現象不見了。
變化,歸功于石獅市委市政府2016年起積極推動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改革。這項改革把以治理占道經營為主的“六亂四攤”管理職能下移,在鎮(街道)設立城管辦,組建城管隊伍,著力把問題化解在基層一線。2018年初,第二輪改革啟動,將市級城管執法大部分力量下放到各鎮(街道)城管辦,并明確把市容市貌管理、“兩違”綜合治理全部列為屬地管理責任。改革實施以來,基層對城管問題“等、靠”現象減少了,工作主動性明顯增強,一些市容問題處理得更及時了。石獅市容環境因此有了根本性的改變提升。
變化的另一項重要舉措,則聚焦到創城體制本身。2017年底,石獅市委市政府明確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指揮部辦公室由臨時機構調整為常設機構,徹底改變創城工作中存在的突擊思維。此前,創城辦為臨時性機構,工作人員均為臨時抽調,工作性質存在一定的突擊色彩。改為常設機構后,創城工作真正從體制機制上走向常態化。如今,創城辦開發了石獅市文明天氣圖管理平臺,組建文明市民巡訪團隊伍,啟動了常態化創城考評,在全市上下營造起濃厚的創城常態思維。
文明成于創建,創建成就文明。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是石獅這座城市的福氣,更是每位市民的榮耀。可以預見,隨著創城常態化改革措施的進一步推進,石獅的城市環境將更加優美,市民將生活得更加幸福。我們堅信,只要每位市民都向文明邁出一小步,石獅的城市文明必將邁出一大步,文明必將成為石獅這座城市永恒的“精神名片”和最厚重、最靚麗的“人文底色”。(石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