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7月11日訊?
“黨建紅”探索引領傳承之路
7月9日,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基層黨建與紅色文化教育創新基地”揭牌儀式在漳浦石榴鎮車本村舉行。閩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吳彬鏹出席揭牌儀式。
閩南師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漳浦縣車本村設立“基層黨建與紅色文化教育創新基地”,旨在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建新的紅色實踐基地,為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提供學習平臺,是夯實黨建基礎的有力舉措。同時,也為漳浦挖掘紅色文化和打造五彩黨建特色品牌添磚加瓦。
長期以來,漳浦堅持開發和保護并重原則,保護好革命先輩留下的寶貴史料,以“百花齊放”的理念打造黨建品牌。按照“一鄉鎮一特色、一領域一特點”的原則,以“樹起來、紅起來、推廣開來”的工作理念,將能展示地域特色、部門特色、行業特色的黨建品牌做成示范、做成“標桿”、做成“旗幟”。
漳浦縣先后修繕閩粵邊特委舊址、蘇維埃供銷合作社、紅軍哨所、紅軍烈士紀念園等革命遺址。今年來,漳浦進一步整合紅色資源,以“黨建促紅色傳承”為主題,打造一條長21公里的石榴黨建紅色之路,旨在用“黨建紅”走出一條紅色引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之路,實現黨建促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同時,通過基層黨建示范點創建,以“紅軍之家”為核心,推出“重走長征路”“公社大生產”等紅色教育主題活動,著力打造出基層黨建旗幟。
用“匠心”和機制呵護傳承薪火
清泉巖,位于漳浦大南坂農場下樓作業區,也是記者此行的第一站。步入其中,只見巖內花木交蔭、泉水叮咚、幽靜清涼,還存有摩崖石刻,吸引游客駐足觀賞。其實,它還是一處重要革命文物。
石碑、石洞、石階、古樹、泉水……每一處革命史跡、每一樣革命物件,都在無聲地述說著革命的崢嶸歲月。為弘揚紅色文化,當地在清泉巖修建了臺階、棧道。如今,游人在拾級而上、飽覽風光的同時,還能體會到當年紅軍的不易。
截至目前,全縣已確認革命遺址29個。其中“中央紅軍東路軍第三軍軍部舊址——縣城紅樓”遺址被評為“漳州十大革命遺址”之一;全縣現存有紅色革命文物點21處,其中國家重點文保單位1處——漳浦文廟,省級文保單位3處——靖和浦中心縣委舊址、中央紅軍東路軍第三軍軍部舊址、紅軍獨立第三團重整武裝舊址(清泉巖),縣級文保單位8處。
“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戰爭中,漳浦涌現過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漳浦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戴全成說,“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進一步挖掘革命文化、紅色文化資源,繼承優良的革命傳統。”
近年來漳浦不斷建立健全紅色傳承機制,把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納入該縣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作為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的重要內容。
此外,各級紅色文物保護名錄制度也相繼出臺。相關部門對現有的紅色文物進行一次全面調查梳理、登記造冊,將重要革命遺址、文物分等級列入保護體系,形成紅色文化資源“標識圖”,建立紅色文物及相關資源保護中心,做好縣級紅色文化相關文物資料、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
“切實做好紅色文化保護措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漳浦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林建耀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