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湖濱路上,整潔、寬敞的人行道,停放有序的車輛,這是龍文區創建“門前三包”示范區后的真實寫照。
文明風6月30日訊?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城市建設者的初衷。
市容和環境衛生,考驗城市治理的繡花功夫,以“包市容市貌、包環境衛生、包綠化亮化”為主要內容的“門前三包”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2017年9月漳州出臺《漳州市市容和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區管理若干規定》以來,推動城市管理落小落細落實。
簽了責任書
肆意違停,拖走!違法廣告牌亂立,一律拆掉!流動攤點,勸離清理,拒不配合,依法處罰……
“持續好一陣了。”林惠勤望望路邊,隨后點開“龍文新聞中心”微信公眾號,“看,還有‘門前三包’紅黑榜。”
林惠勤一家,去年從云霄農村老家搬至漳州龍文區,在萬達商圈臨街門面開食品店。“這里人氣旺。不過,電動車、自行車甚至小轎車違停嚴重,常把人行道堵得滿滿當當。”
如何人車分流,破解“堵點”?
今年3月底,在試點基礎上,龍文區開啟“門前三包”示范區行動及創建10條達標街區。萬達商圈是其中的一個重點整治區域。
按照“門前三包”規定,區城管執法局、碧湖街道辦事處、龍文交警大隊等多部門形成聯動,對市容亂象開展集中整治。
“白紙黑字簽了責任書,遇到門前臟亂差,不能再視若無睹了。”林惠勤指著店外墻上的“門前三包”責任牌說。
推出“街長制”
“張姐,箱子收進去一些嘛。”“林總,門前摩托車是您客人的嗎?幾步路就有停車位,花一兩分鐘時間挪一下。”……
嚴淑芬又出來巡街了。“做一點‘家門口的事’,平時上班先繞社區走一圈。”嚴淑芬是藍田鎮毅陽社區居委會書記,也是漳華東路毅陽社區段“街長”。
為配套“門前三包”規定,龍文區同步推出“街長制”。片區街長由各鎮、開發區主要負責人擔任,每條道路的管理街長由鎮、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目前,已明確街長89人。
“街長要做好宣傳、巡查、服務、表率,失責要追究。”嚴淑芬舉例,若遇店鋪裝修,社區就聯合物業提前介入,監督店主把裝修垃圾放到指定地方,規范戶外廣告和招牌,從源頭抓起。
與街長一同上路的,還有各種大中小型電動保潔車,它們穿梭于城區主次干道,進行“飛行保潔”。
今年起,龍文區委托漳州環境集團承接主城區道路機械化清掃保潔工作。環境集團投入8000多萬元,購置各類清洗車輛、洗掃車輛、掃路車、垃圾壓縮車等150多輛,“多兵種、立體化”全方位清潔。
解了“老大難”
“他們也不容易,你們要幫忙一起配合。”近來,在步文街道龍昌路,有位大爺嗓門特別大。
“呀,您不是之前跟我們一起擺攤的嗎?”昔日幾個“攤友”打趣。原來,過去,大爺推個自行車就上街賣土雞蛋,“占道經營”是常態,去年被區執法局步文中隊隊長彭紅星“逮”到幾回。
沒想到,彭紅星并未將老人“一趕了之”,而是買下所有雞蛋,大爺早早收攤回家。此后,大爺一出攤,彭紅星就“買單”,一買就是一年。大爺有段時間沒出現,彭紅星打聽得知他不小心摔倒了,就托人帶水果前去慰問。
柔性執法,給剛性法律加一縷溫情。不久,一位拄著拐杖,不定期“上崗執勤”的義務協管員就出現在了路口。
商販想要生存空間,市民需要生活空間,對待流動攤販這個“老大難”問題,不能簡單“一拆了之”。對此,既要人情化也要規范化,龍文區提出“在整治的基礎上,做精細精心安置”。
去年來,龍文區共推進11個農貿市場提升改造,大部分流動攤販被陸續引導入市經營。對于像早餐等特殊時段攤販,則推行“定點定時擺攤”,在不影響交通及環境的前提下,允許在臨時指定區域內擺賣。
堵、疏、引相結合,標本兼治,龍文“門前三包”工作贏得管理效果的同時,也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漳州文明網、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