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城市文明需要每一位市民悉心呵護,但在現實當中,仍有不少人手里的煙頭和果皮等雜物隨地亂扔。然而,在西安有一位92歲的老人曾銘,每天2次從大車家巷到南大街到粉巷撿煙頭已1年有余,被周圍鄰居稱為煙頭革命中“行走的教科書”。據悉,老人撿煙頭已堅持1年多了。(4月16日《北青網》)
老人撿煙頭,一路文明一路歌。據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在京發布的《2016年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報告顯示, 2016年我國正式注冊志愿者與未注冊志愿者合計13480萬人,占人口的9.75%。這意味著,我國每10人中就有一位志愿者,而且是男女老少都有。但是,如此高齡的環保志愿者還是罕見的,一方面說明老人身體康健,行走自如,另一方面見證老人熱心公益,樂于奉獻,為大家樹立了榜樣和標桿。也許有人會說,就不是撿撿煙頭嗎,我也能干。不錯,撿煙頭不算啥大事,但是,小事顯文明,細節定成敗。學好人,做善事并非都要干驚天動地的壯舉,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需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樂于助人,奉獻社會。尤其是作為已達九旬高齡的老人,還能堅持做到熱心公益,從我做起,實屬難能可貴。因而被鄰居們譽為“行走的教科書,可以說是一路文明一路歌,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老人撿煙頭,為大家樹立了榜樣。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人撿煙頭的善舉顯然是不為名,不為利,純屬自發行為。但是,卻無形之中為社會和公眾樹立了榜樣。高齡老人能干的事,大家都能干。關鍵在想不想干,愿不愿干。我們相信,在老人的影響和帶動下,不但會讓亂扔煙頭和垃圾的人主動改正自己的不文明行為;還能讓更多的人受到啟發和鼓舞,自覺做到學好人,做好事,當好人。這就是榜樣的力量。社會需要正能量,人間呼喚好人。但愿這樣的好人越來越多,社會自然更美好,我們的生活質量亦會越來越高。
老人撿煙頭,讓志愿精神花開遍地。事實證明,我國的志愿者越來越多,現已成為助推社會文明與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依然是發展不平衡,有些地方還停留在淺層次,低水平。伴隨著曾銘老人等先進典型的出現,肯定能助推志愿精神之花開遍神州大地。愛心無大小,善舉無高低,只要社會和人們有需求,我們又有能力去干,都應該給予肯定和支持。老人的善舉再次驗證行善積德就需要這樣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奉獻精神,大家積極行動起來,人人樂做公益,個個爭做文明市民,既能為社會和他人做奉獻,我們自己也能享受到做好事的快樂,有益身心,尤其是還能促進社會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樣利國利民利個人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泉州市文明辦 陸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