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14人入選省第四批非遺傳承人名單
-分布領域廣泛,有藝文項目,也有閩南古早味制作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本組文/記者陳冬實習生張覺尹)傳承人是非遺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被譽為非遺保護的“活化石”。在最近省文化廳公布的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廈門有14位傳承人入選。
這14位傳承人分布在多個領域,既有南音、歌仔戲、閩南童謠、閩派古琴、古塤、翔安農民畫、同安錫雕、廈金宋江陣等藝文項目,也有薄餅、醬油、素菜等古早味,亦有秉承傳統(tǒng)的天然香制作、閩南傳統(tǒng)民居營造、中醫(yī)正骨療法等項目。
截至目前,廈門已有市級以上(含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13人,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55人、市級48人。
一件件非物質文化瑰寶的背后,是一位位傳承人甘于寂寞、執(zhí)著堅守和繼承創(chuàng)新,他們讓瀕臨消失的文化重燃生命之火。
本期視點從14位新上榜的省級傳承人中選取3位,即廈門閩南天然香制作技藝傳承人陳建兵、廈門醬油古法釀造技藝傳承人劉團結、素菜制作技藝(廈門南普陀)傳承人張弋,聽他們講述各自的傳承故事。
手作天然香留住千年芬芳
出鏡人:陳建兵
傳承項目:傳統(tǒng)香制技藝(廈門閩南天然香制作技藝)
陳建兵在講授香道文化。(陳偉凱攝)
▲閩南天然香
在廈門,有這樣一個人:他在紛繁的都市生活中,拋開許多世俗的牽絆,取草木之精華,樸素而虔誠地致力于推廣承載明德惟馨精髓的中國傳統(tǒng)香文化。他叫陳建兵,廈門市香道研究會會長,也是妙吉祥香道企業(yè)掌舵人。
陳建兵和香的緣分,始于他的出生?!白嫔涎永m(xù)下來的制香技藝傳承已有百余年,小時候看過父親制香,可家里窮,父親只希望我能早點獨立養(yǎng)家糊口,而不是非要傳承制香技藝?!卑V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陳建兵,卻早已把香“種”在了內心深處,等待日后的成長結果。
陳建兵寡言少語,總被以為“思想另類”的他,時常做出讓人感覺“離經叛道”的事情——在學校只喜歡寫字畫畫、讀經禮佛,畢業(yè)前一個月選擇了退學;面對“銀行”這個很多人爭取的鐵飯碗,毅然選擇了辭職;在化學調和香泛濫的今天,他始終堅持制作沒有任何化學添加的天然香……
促使陳建兵從銀行辭職,并決定從事天然香的制作,還要追溯到12年前。當年,他受邀到一家制香企業(yè)兼職做策劃,走進制香車間時,四處彌漫的刺鼻化學用料氣味讓他大感意外。憤然離去的陳建兵,回到單位后遞交了辭呈,然后,開啟了堅守天然香的漫漫旅程。
古人云:“沐浴更衣,凈手煴香?!弊怨乓詠?,香道就是我國一項流傳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在閩南地區(qū),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隨著現(xiàn)代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工合成香料大量取代了天然香料,成為制香的主要原料,眼看祖上留下的手藝面臨失傳的可能,陳建兵有些著急。
然而,推廣天然香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大部分用香人士寧可冒著吸“毒”的風險,依舊要購買廉價的化學香。為此,陳建兵堅持守護傳統(tǒng),并建立了正規(guī)化的香道培訓學校和非遺傳習中心,通過傳授香的制作技藝,壯大傳承的力量,傳播香道文化。
喜歡“玩”跨界的陳建兵,以廈門市香道研究會的名義,在2015年底發(fā)起了一場以香道為主題的國際燈謎創(chuàng)作大賽,3個多月時間,海內外燈謎作者踴躍參與,投稿1萬余則。經過一年的遴選編輯,大賽部分優(yōu)秀作品被結集出版。
最近,陳建兵發(fā)起了一個名為“香 ”的讀書會。他說,“香”可以引發(fā)思考、引導開發(fā)智慧,“ ”代表著無限延伸的可能和無限疊加的力量,一炷平凡的天然香里,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何以一種普遍能接受的輕松自在的方式,讓香走入人們的生活,這是陳建兵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多年來,他把香道作為切入點引導大眾輕松閱讀,讓愿意參與讀書的朋友也多多了解香道,在香的寧靜中閱讀,在閱讀中感受天然香的自然芬芳氣息,兩者相輔相成。
“所謂‘香道’,香是表現(xiàn)形式,道是心行軌跡,是體現(xiàn)人文、哲學、美學等思想、以完善人格為指歸的一項富有表現(xiàn)形式的一系列活動,對人們心靈成長有一定的幫助。”在陳建兵看來,香是一門高雅的藝術,通過調香、制香、品香、坐香等方式對純天然香料進行全身心的鑒賞和領悟,并在不斷體悟中開發(fā)人們內在本來“清、和、寂、敬”的美好意境,是一種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和諧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