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生態 ”效益
坐落于福建省最大的沖積平原之上,浩蕩的九龍江穿城而過,森林覆蓋率居福建沿海第一位,山水風光和花果產品極為豐富,從資源稟賦上說,集“水城、綠城、花城、歷史文化名城”于一身的漳州可謂得天獨厚。
“綠色是漳州最鮮明的發展底色,也是漳州最具優勢的城市競爭力?!闭闹菔形瘯浱丛评ふf,基于自身實際和錯位發展需求,漳州近年來持續致力于探索“生態 ”模式,延展“生態 ”效益。
檀云坤認為,生態是漳州的立市之本、興市之基,因此生態建設絕不只是種種花草樹木、治治水和空氣這么簡單,而是要做好“ ”文章。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施政謀劃和治理布局中,推進生態與城建、產業、民生、文化等相結合,促進生態、生產、生活、生意融合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以“生態城建”為例,“五湖四?!敝械奈骱蔷琵埥吷系臏閰^,屬老城區邊緣地塊,經重新規劃后,將建設總面積7380畝的西湖生態園;同時整建制推進2個工業小區105家企業、6個城中村3000多戶“騰籠換鳥”,配套建設種類齊全的科教文衛設施。
漳州市薌城區黨委副書記張其揚說,西湖片區內土地三分之一做環境;三分之一做公共配套;三分之一出讓開發。建成以后將形成可容納8萬人的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區拓展區,一方面可疏解老城區產業和人口,提升城市承載力,另一方面也避免同城化中的“虹吸”問題,實現均衡發展。
“生態產業”推動了漳州“小散亂”工業的轉型升級。南湖片區內的一個地塊,俗稱“十三廠”,曾經是漳州的老工業基地,實行搬遷改造后,呈現出天藍水綠、疏林草地的清新風貌。園區內專門保留了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車間、水塔等,這些富有閩南風味的紅磚建筑,與周邊濃郁的綠色相映成趣,園區成了景區,吸引了甲骨文(漳州)技術人才雙創基地等眾多企業來此落戶。
九十九灣湖片區內的湘橋村,曾經是聞名全國的建筑模板生產基地。湘橋村黨支部書記黃志松說,全村曾有100多家小工廠,污染使得這里白天天色和傍晩一樣。項目建設后污染產能全部清退,七星池與紅磚厝交相輝映的古村味道又回來了,現已成為不少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
“生態文化”讓漳州傳統的文旅資源煥發了新光彩。薌城區天寶鎮的珠里村是文學大師林語堂的故鄉,同時也是久負盛名的芝麻香蕉產地。經多年經營,這里形成了一片近萬畝的“香蕉?!?,當地在香蕉園內架設木棧道,配備旅游設施,又把林語堂先生在臺灣陽明山的故居“復制”回來,把以往單一的農產品產地打造成集農業觀光、文化旅游、休閑養生于一體的生態文化園區。
農旅結合之路讓當地農民獲益良多。在林語堂紀念館附近經營飯店的村民林文成說,5年前飯店只有四間鐵皮屋,現在已經改建為可容納300人同時用餐的四層小洋樓。外地游客越來越多,主打閩南特色菜的飯店常常一桌難求。
漳州城投集團董事長賴紹雄說,“現在我們的生態建設創新路徑,在改善環境的同時輔之以合理的片區規劃和產業融合,帶來了土地溢價、商業集聚等多重效應。生態投資變成了有效投資,生態紅利變成了發展引力。”
“生態 ”模式,讓漳州市嘗到了甜頭。連續三年,漳州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幅位居全省首位。生態環境的改善也促進了招商引資,據不完全統計,漳州市“五湖四?!表椖恐苓呉盐?3個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近7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