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新時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基礎與前提。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人民在生態環境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民生工程。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入把握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安排,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有機統一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以新的理念指導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習近平同志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文明建設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等重大論斷。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踐證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之舉。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積極推進綠色發展,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我們這代人的努力。
(摘自11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的鄧宏兵、張雨瑤的題為《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