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脈 綠為媒
站在漳州市南山文化生態園內,但見南山湖波光粼粼,成群結隊的白鷺時飛時棲。南山寺的妙修法師說,一年以前,南山湖還只是寺里的放生池和老百姓的魚塘,垃圾遍布,湖水黑臭。經過整治拓寬,南山湖與周邊水系貫通,死水變清波。南山寺有感于環境變化,讓出60畝閑置地,建成了漳州市最大的三角梅主題花海。
據漳州市規劃部門介紹,南山文化生態園屬于漳州市“五湖四海”項目建設中的南湖,與碧湖、西湖、西院湖、九十九灣湖構成“五湖”;“四海”則由荔枝海、香蕉海、水仙花海、四季花海組成。
這個以水為脈、以綠為媒的系統性生態建設工程,不僅在較短時間內改變了城市“邊角地”臟亂差的局面,也為城市的“生態修復”和“功能修補”提供了空間。
“五湖四?!表椖克诘卮蠖嗍菧閰^、未利用地、城中村和傳統農產品集中區,是發展的相對“洼地”和城市公共配套的“短板”。漳州市水利局總工程師蔡志偉說,之前漳州滯洪區偏少、城市水面率偏低,“五湖”項目建成后,城區排澇滯洪能力可新增達到一千萬立方米,全市排洪排澇能力達到30年一遇的水平。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拔搴暮!表椖拷ㄔO,以漳州“母親河”九龍江為軸線,南北拓展、東西延伸,以漳州天然形成的水系和特色瓜果花卉等元素為基底,均衡中心城區生態空間布局,重新雕塑城市生態功能,拉近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距離,把生態效益變成廣大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福利。
“四?!敝坏乃募净êN挥谡闹菔兄行某菂^,原先被連接薌城與龍文兩區的立交橋籠罩,橋下垃圾成堆,污水橫流。項目建設后,立交橋被拆除,騰出的400多畝空地變身人民廣場,種上了漳州人常見的鳳凰木、香樟、虞美人等花草,形成了“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一片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