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海”的“新生”
冬日漳州,暖陽如春。站在南郊的鳳凰山頂上極目四眺,漫山遍野的荔枝林蒼翠欲滴,如同綠色的波濤涌向天際。
鳳凰山所在的九湖鎮種植荔枝已有上千年歷史,世代相傳、逐年擴種而蔚為大觀,山上隨處可見百年以上的荔枝樹。近30萬株荔枝、100多類品種,匯集成波瀾壯闊的“荔枝海”。
漳州市高新區市政公用事業服務有限公司的李青根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年來由于荔枝價格低迷,當地農民砍果樹、占林地的現象加劇,荔枝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轉機來自于2011年,這一年漳州市提出了“田園都市、生態之城”的城市定位。“錢可以買得到樹,但買不到樹的年齡”,為了保護這片不可再生的綠色資源,漳州市以生態利用的眼光重新打量這片古老的荔枝林,按照“荔枝大觀園、全民健身館、天然大氧吧”的定位,及時規劃建設了鳳凰山“荔枝海”公園。
原本荔枝林內只有簡陋狹窄的生產便道,上山入林極不方便,為了讓更多市民能夠親近綠色,公園專門鋪設了一條近8公里長的蜿蜒“綠道”,配套建設驛站、觀景平臺等設施。為了引導市民對荔枝樹和荔枝文化的珍視,市財政投入1億多元,對核心區的1800畝荔枝林實行征收保護。
漳州“荔枝海”已入選全國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公園建成后,荔枝林的種植業功能也隨之拓展升級。三年前,資深花農陳振龍嗅到了“荔枝海”蘊藏的巨大林下商機,帶領村民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始在濃密的荔枝林下種植喜陰的鐵皮石斛。在政府鼓勵幫扶下,合作社如今已擁有200多畝種植面積,600多棵樹,每棵年產仿野生鐵皮石斛5至6斤,效益比荔枝鮮果高出了近十倍。
李青根說,公園建成后,荔枝林還是那片荔枝林,但卻實現了“三變三提升”,即把成片果園變成了生態公園,把私人資源變成了公共資源,把郊野山地變成了旅游勝地;提升了旅游熱,提升了果樹的經濟價值,提升了果農保護荔枝樹的自覺性。
在距離漳州主城區10余公里的圓山林下國有林場內,也同樣上演著“老樹開新花結新果”的精彩故事。
漳州市林業局副局長姚慶端說,占地3.5萬畝的國有林場,森林覆蓋率達95%,內有1000多種植物、包括海南黃花梨等1500多株珍貴樹種。但因為人多地少加上林木采伐量收緊,200多名林場職工生產生活發展困難。
另一方面,國有林場長期封閉一隅,交通不便,大部分市民不知道身邊還有這樣的綠色寶庫。“林場的門向哪里開,森林的價值和功能完全不一樣。”林場黨支部書記黃炳裕說,經多次考察調研之后,市里提出了把林場建設成為城市近郊生態園的舉措,把林場大門向通往城區的圓山大道敞開。這不僅使進入林場的車程縮短了一半,更推動了“讓森林走近城市,讓市民走進森林”的發展新路。
走進林下國有林場,在種類繁多的花前樹下,經常能看到不同機構和個人的認養標識。姚慶端介紹,林場大門轉向和基礎設施改善之后,前來暢游、參觀、健步的市民越來越多,“十一”期間每天達2000人次。
林下停車場、生態服務中心、兒童游樂設施……從事林業30多年的老黃細數著林場內的各個改造建設項目:“等生態園真正建好的那一天,就是林場人徹底放下斧子的時候了。從吃林業飯到吃生態飯,林場的路以后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