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畬鄉歌舞跳起來。
村支書藍金福對村民廣播。
東南網1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黃琳斌 通訊員 黃建和 唐小玲 郭碧桃?)省旅游發展委員會近日公布“清新福建·百鎮千村”,官畬村入選“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這個省級生態村,除了自然景觀優美,最大特色在于其人文底蘊和淳樸民風華安縣新圩鎮官畬村掛在半山腰。
一進村,就能感受到濃濃的畬鄉風情:村里的住房外墻統一裝飾畬村標志“雙鳳朝陽”和畬族織紋圖案,畬族風情廣場、畬族文化長廊、畬族文化陳列館等建筑掩映在綠樹叢中。站在風情廣場往山下看,只見九龍江從山中盆地蜿蜒而過,周邊青山疊翠,云霧繚繞,風景宜人。
生態文化:一部村規民約的演變
在風情廣場中央,一棵枝繁葉茂、三四個人才能合抱的桂花樹引人注目。據說這樹幾乎與官畬村同齡,大約有300年歷史。
“這樹保護得這么好,真是難得。”記者贊嘆。
“山上還有更粗、更大的樹。為了保護山頂的水源,我們這里有一條從建村開始就有的村規民約,就是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砍一棵樹。”村支書藍金福說。
為防止有人偷砍樹枝,等干枯后再撿回家,大約在10多年前,村民們一致同意在村規民約中加上一條:干枯的樹枝也不能撿回家。
“我們村是省級生態村。這個牌子是怎么來的?就是這樣嚴管出來的。”藍金福說。
2009年前后,村里通了自來水。因為免費,有的村民用水大手大腳。村委會組織村民討論,大家決定在村規民約中再加一條:節約用水。
官畬村原來是個窮村,不少村民靠借賒度日,被戲稱“光賒村”。從2003年開始,村民利用這里的紅土地和水質優良、森林茂密、云霧天氣多的生態優勢,種植優質鐵觀音茶,產品遠銷各大城市。現在全村茶葉面積1600多畝,茶葉加工廠80多家,畬寨茶業專業合作社升級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18950元,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子。
但村民開荒種茶,影響到山林的保護。為此,村里成立協調小組,規定哪塊地可以開荒,哪塊地不行。同時,村委會再次召集村民開會,大家同意在村規民約中補充一條:不屬于保護林區范圍的其他小山包,也必須確保“戴帽子”,靠近山頂的灌木叢和原始林一樣不能動。
全村總體山地4000畝,如今劃定保護的林地就有16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