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座當年布衣斗笠、結網駕船的漁村,如今已是揚帆世界、懷抱全球的國際大都市。近12年間,她歷經5屆“大考”,成功實現“五連冠”,成為老牌的“全國文明城市”。
一路走來,廈門在創建文明城市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文明創建的奮斗目標,立足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創建靠民,不斷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和文明素養,實現了文明城市與文明市民共同成長、共同提升。
扎實辦好民生實事
“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內有將近200項測評標準,并且對比往屆評選,去年的測評更加注重群眾的評價,例如考評組會通過向市民實行問卷調查來了解城市交通滿意度。”據廈門市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測評體系不斷豐富和充實,事實上也是對文明城市的要求越來越高了,要在創建中“折桂”的難度越來越大。
從首屆文明城市創建至今,變的是考評標準,不變的是廈門始終堅持文明城市為民創建之初心。
長期以來,在文明創建中,廈門不簡單地以拿獎牌、爭榮譽為目標,而是始終從群眾需求出發,注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把創建為民理念落實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力求給群眾帶去更多實惠。
在有關部門,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廈門把深化創建與補齊民生短板緊密結合。圍繞加快跨島發展,全面展開5條地鐵線、新機場、“兩環八射”快速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未來4年建設10萬套以上公租房,創造了分級診療廈門模式,積極破解交通難、就醫難、住房難。把深化創建與提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緊密結合。2016年以來,結合臺風災后恢復重建、服務保障金磚會晤等重點工作,深入開展“文明創建再提升,災后重建再發力”,著力做好城市建設管理的“加減法”,通過“兩違”整治、綠化提升、市政設施完善、優化管理等措施,騰出更多空間為群眾修建綠地、社區公園等。把深化創建與辦好民生實事緊密結合。從群眾房前屋后的小事實事入手,扎實辦好與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民生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