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浙江一小學“叫停”家長簽字孩子作業的新聞,刷爆朋友圈。不少家長點贊該學校的做法,并吐槽稱,家長不僅要簽字,也幫孩子批改作業,老師如何知道孩子知識掌握情況;也有家長認為孩子成長不可逆,幫孩子檢查作業,參與到孩子學習中,也挺好的。海都記者走訪發現,在泉州,老師要求家長在孩子的作業上簽字,也是普遍現象。不少家長甚至當起了陪讀,生怕稍微沒跟進,孩子就落后。(9月19日《海峽都市報》)
浙江該小學的舉措,取得的效果應該是讓家長從繁重的檢查孩子作業、陪讀等事宜中解脫出來,讓教師在批改與檢查學生作業中真正實現責任歸位。簽字其實是只是一個形式,假若家長對孩子的學業不關心,照樣也能夠簽字確認。對于此類家長來說,是否在孩子作業中簽字,真的意義不大。而對孩子學業關心的父母,即使沒有在孩子作業中簽字,該抓緊的同樣會抓緊。
現代教育理論普遍認為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優秀的教育者能夠給予被教育者以反饋,從而共同強化教育效果。例如,在課堂提問中,教師給起立回答的學生以即時的簡短評價和贊揚,被認為是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而作為孩子教育的重要環節,家庭教育中的反饋因素同樣十分重要。對孩子作業進行堅持并簽字,就體現了這點。
只不過這個反饋,本該是學校教育去完成的,家庭教育不必越俎代庖。家庭教育做到反饋,實際上并不苛求家長要對孩子的每一項作業情況了如指掌,甚至親力親為地去陪讀、答疑解惑;而是要求家長對孩子當前的學習生活情況有個宏觀的掌握,在此基礎上,能夠跟蹤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態,適時安排些談心、休閑散心等親子互動活動,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生活態度觀念,并且緩解學習壓力。這是家庭教育較之學校教育,所擁有的獨特的優勢。而大多家長囿于能力精力等,本就無法對孩子作業管得太細。因此說,報道中的那些泉州家長的做法或有些過猶不及,甚至會引發孩子的過度依賴心理,不容易培養孩子的自覺習慣。
家長關注孩子學習,助力孩子培養好學習習慣,是必要的。家庭教育的作用,不應是去填補學校教育的缺位,而是讓孩子在學校教育的“八小時之外”也感受到被關注、被重視,這個度需要拿捏好。學習根本上需要孩子自覺,但不能奢求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從小就自覺而孤單地“孤軍奮戰”。(倉山區委文明辦容成平)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9-25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 2017-09-22全民參與 共建文明——羅源縣開展創城系列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