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昔日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重要橋梁與紐帶。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承前啟后的偉大實踐中,文化同樣不可或缺,必將持續發揮著復興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功能。福建文化在海絲文化中曾留下鮮明的印記,占據重要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由于福建在古代文化史上的獨特地位,對于其文化內容和特色的形成而言,福建文化具有世界性。在“一帶一路”規劃引領下,福建特色文化被賦予時代精神,繼往開來地憑借著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地緣、文緣、親緣與商緣優勢,在推動福建特色文化“走出去”進程中,挖掘“福建優勢”、講好“福建故事”、發出“福建聲音”、展示“福建愿景”、塑造“福建形象”,提升福建特色文化在海絲沿線國家的影響力。
地緣優勢。海上絲綢之路之于福建,不僅是一條海上貿易大通道,更是一個具有豐厚內涵的文化載體。福建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發祥地和重要起點,是太平洋西岸航線南北通衢的必經之地。憑借得天獨厚的海域優勢,福建成為中國與歐亞非各國之間商業貿易的通道,成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在推動東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人類文明多樣化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緣優勢。福建對外聯系可以遠溯到東漢,但其有實際意義的發展當在唐宋以后,福建成為域外文化入華及中國文化向東南亞傳播的交匯點,這一時期域外文化入閩主要表現在阿拉伯和波斯的宗教、建筑風格及商業文化傳播。宋元時期,阿拉伯、波斯、印度文化等域外文化在福建傳播之后,明顯有互相影響的跡象,增添了福建文化的色彩。明中葉以后,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延至日本,福建再次成為東西文化的交匯地區,域外文化主要是歐洲文化隨著傳教士和商隊進入福建。在宋元及明清之際,隨著福建出洋移民的增加,使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漢文化再次傳播到東南亞。
親緣優勢。海絲文化的傳播具有鮮明的雙向性、互動性特點,其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多元、包容、自信、自強的文化心態,更有利于構建跨文化的親緣性。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文關系密切,現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達1580萬人,其中約80%集中在東南亞,達1250多萬人。臺灣同胞有80%祖籍在福建。閩籍港澳同胞有120多萬人。由于地緣相近、習俗相似、文化趨同,民間交流量大面廣,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福建都有天然的優勢和氛圍。
商緣優勢。福建文化歷史悠久,種類豐富,風格多樣,底蘊豐厚,既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泉州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被稱為“東方第一大港”;鄭和下西洋使海上絲綢之路得到進一步拓展,福州的長樂太平港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重要基地;漳州的月港是明朝中后期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正是文化這個“軟力量”,促進了不同文明交織交融,從而推動了經貿、投資等經濟要素流動。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8-01鼓樓區召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再部署再推進會
- 2017-08-01福清扎實開展移風易俗工作,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 2017-08-01建甌市委文明辦到迪口鎮店村精準扶貧慰問老游擊隊員
- 2017-08-01龍巖市體育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社區居民趣味運動會圓滿舉行
- 2017-08-01拒絕“剩宴” 鼓樓區“光盤行動”打造文明餐桌
- 2017-08-01連江縣開展文明交通勸導志愿服務工作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