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是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近年來,涵江區堅持將其作為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破立并舉,深耕細作,強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努力讓廣大農村鄉風民風美起來。主要以四大舉措來實現移風易俗的四大新力量:
一、破除陋習,營造移風易俗新風尚。欲樹立新風,必先破除遏制陋俗。擁有千年歷史的涵江,有著獨具特點的地方風俗,但封建迷信鋪張浪費的現象較為嚴重。我區以此為撬點,破立結合,倡導新風。
“破”即破除陋習。為破解群眾將升官、發財的期望寄托于神佛并不惜一切捐贈資金給“神用”,“神事”浪費的陋習,我區借助宗教特性和宗教董事會、村居老人協會在群眾中的影響力,通過成立幫扶基金、開展宗教公益慈善事業等方式,倡導群眾理性參加宗教活動,宮廟成了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有力推手。江口復惠堂暑期連續三年免費為僑鄉留守兒童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夏令營活動,開創了“變廟堂為學堂”的公益新風尚;涵西鯉江廟每年年關扶貧救濟20多萬、獎教助學12萬元,江口東岳觀捐贈慈善總會10萬元,善款中從“神用”向“善用”有益轉變?!傲ⅰ奔礃淞⑿嘛L。樹新風,須導向鮮明。我區著力從黨員干部帶頭,自2012年起,區委就出臺規定,嚴禁領導干部參與節日宴請及節慶活動(文件),黨員以身作則,以黨風帶動民風。同時,著重針對紅白喜事,加大新辦簡辦的宣傳引導力度。如在婚嫁操辦上,組織舉辦集體婚禮;在追思祭掃上,以鮮花換鞭炮、推行網上祭奠等綠色文明祭掃新方式;在喪葬上,推建公益性安息樓(堂、塔)21個,倡導骨灰“入塔為尊、入堂為貴”新觀念,深化殯葬改革工作。在新風尚的帶動下,群眾中日漸形成簡辦俗事,多行善事的新風氣。如江口大東村民自發舉辦了金婚集體慶典;80歲的文萊華僑林瑞蓮女士,不辦壽宴辦慈善,把子女給她做壽的15萬元錢捐給了區慈善總會和西劉小學,被群眾傳為美談。
二、培育典型,樹立移風易俗新榜樣。典型是旗幟、是力量。我區將“典型引路,以點帶面”做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著力點,尤其是突出以群眾熟悉可信的“身邊人、身邊事”,著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一是以道德典型樹榜樣。大力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文明家庭”、“平安家庭”、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等評選表彰活動,挖掘普通民眾中的先進典型,著力褒獎“身邊好人”。退而不休15年義務宣講革命史的鄉村教師郭克紹、“見義勇為的90后帥小伙鄭俊峰”、“志愿捐獻遺體的農民好兄弟”等事跡廣受群眾點贊,引起社會良好反響,涵江好人層出不窮,目前,全區涌現出了31位中國好人、59位福建好人,全區好人總數連續六年居全省各縣區第一。
二是以鄉賢富人來帶動。涵江人重商、又愛講面子。不少人外出打拼有了錢,回鄉就大操大辦,攀比風突出。近年來,我區加大引導力度,找好結合點,通過“請回來、找出來、用起來”等形式,組織群眾自發成立各種基金組織,大力宣傳各種捐贈活動,鼓勵回鄉鄉賢、富人把燒香拜佛、做戲娛神、大操大辦的錢用在了捐資助學、扶貧幫困、修橋鋪路等各類公益事業,既提高了這些人的聲望與影響,賺到了“面子”,又為地方事業做了貢獻,建了功德。成了良好示范,促進了文明鄉風建設。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7-26讓“朋友圈”成為傳播正能量的“文明圈”
- 2017-07-26文明禮儀踐行行動
- 2017-07-25長樂市開展迎接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督查活動
- 2017-07-25長樂市開展迎接省級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督查活動
- 2017-07-25保護母親河,共創文明城——羅源縣志愿者在行動
- 2017-07-25保護母親河,共創文明城——羅源縣志愿者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