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術拳上盤剪刀腳
地術拳:博取眾長,在原有基礎上創新發展
據介紹,地術拳技藝特點是地面鎖控技、捆綁術,綜合了中華武術的拳打腳踢、以及獨有的地面搏擊、鎖控為一體的拳種。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福州各區設立有12所公益武術傳習所,組織地術拳拳師免費對弟子傳道授業。在這群學子中,最小的只有五、六歲,最大的則有六十來歲。極具特色的地術拳技擊術曾參加過在福州舉辦的國際武術大會交流,因其較好地運用傳統武術在自由博擊中而廣受青睞。
陳偉強曾于1990年5月、6月代表福建地術拳分別參加中日演武大會和顯彰碑中日演武大會等,與日本武士進行武藝上的切磋,展現中華武術之內涵。
2015年4月由中央統戰部派遣赴臺隨致公黨中央代表福建傳統武術專家出訪臺灣,展現了福建南拳的風貌、特點,以及地術拳的獨到風騷與魅力。
陳偉強自幼喜愛武術,隨祖父陳依九、父親陳政祿習武,受家庭環境熏陶,耳聞目染,從小勤學苦練,對祖傳的地術拳有較深厚的理會、深得地術拳法的精髓。在弘揚、傳承地術拳過程中,傳承了地術拳的傳統技擊,并加以理論的探索、充實了系統化地術拳。
陳偉強曾在福州警察學校擔任武術總教官長達十余年,將地術拳地面鎖控技術與軍警搏擊格斗術相融合。同時將傳統技術與現代理論相結合,通過比賽與其它拳種的技藝交流,在傳授地術拳技藝的實踐經歷過程中,博取眾長,使地術拳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發展。
“通過實踐摸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理論相結合,總結一套適用于大眾健身、防身的傳統武術,同時能適用于現代軍警格斗、現代競技賽事。”陳偉強說,傳承發展地術拳是我的責任,將它發揚也是作為中華武術發展的使命。

陳偉強與師兄弟演練
兩岸文化交流 打造知名度
在去年舉行的首屆世界杯武術套路賽開幕式表演中,陳偉強與福建省地術拳協會協會副會長胡成武精彩對練,博得場下陣陣掌聲。
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武術項目展演大會中,福建地術拳的6名拳師捧回了6塊金牌。
地術拳不只在國內各大賽事上能看到它的身影,它也推動著兩岸武術文化上的交流。
去年國慶節,福建省地術拳協會應臺灣馬祖縣立仁愛國小學邀請,由協會副秘書長陳澤紅率團赴馬祖進行為期兩天的交流訪問。
陳澤紅介紹,在現場,我們進行了地術拳的對練、展示表演,吸引了師生的目光,大家都看的很認真。馬祖仁愛國小校長王建華說,這次地術拳表演非常精彩,讓小朋友看到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與武術內涵,開拓了視野,增長了知識。
陳澤紅說,類似的交流和訪問年逐漸增多,希望通過這樣的兩岸文化多交流,能把地術拳的武術精髓讓更多的人知道。

陳偉強正在練武
傳承、創新與變革
陳澤紅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武術受外來影響沖擊很大,例如跆拳道等,對于中華傳統武術應該呼吁要更多的保護與珍惜。
她向記者陳述了目前地術拳發展遇到的各種難題,例如資金缺乏、傳習所場地受限等。“資金壓力下,我們有些習武的設備、器械等都無法承租,在一些活動、文化交流上,都是自掏腰包承擔路費、食宿等。”
據介紹,福建省地術拳協會也正克服各種困難,積極在大學生群體中推廣地術拳。
“我們目前希望能在福州各大高校開設有關地術拳選修課或者相關傳習訓練,讓大學生青年朋友能喜歡對中國傳統的武術,更多的去認識了解它。”陳偉強同時呼吁,社會能加大對地術拳的保護和推廣支持。
非遺保護: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良性機制
日前,致公黨福建省委聯絡處處長薛紀達撰寫的《加大我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推廣力度的建議》的論文獲致公黨中央表彰。
薛紀達說,地犬拳作為本土的傳統體育項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傳承多年,有一定的歷史地位。但在政策扶持方面,離社會現實需要還是有很大差距。亟需得到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發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做好保護和推廣,從這方面來說做好地犬拳項目的保護和推廣,對于保護和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普遍性的意義。
薛紀達認為,政府部門要建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下撥機制,按照制定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對體育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應該給予更多的扶持和幫助,做到資金到位。同時在場所等方面給予盡可能的支持。
“積極引入志愿者(義工)模式開展服務。積極做好體育推廣,引入志愿者(義工)模式,以幫助解決部分的推廣人員和經費等困難。通過政府政策引導,鼓勵社會捐贈和贊助,調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資助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良性投入機制。”薛紀達說,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體育對臺交流中的良性互動作用,通過出訪比賽交流等在“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中展示中國文化魅力;通過積極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仍在民間流傳的健康民俗活動,用以豐富城市的群眾文化活動。
附:
據傳:明末清初,南少林寺對面的閩南白蓮庵“四月神尼”悲憫天下女子,創立適合女性的防身術—地術拳!地術拳的獨有特色:地面功夫,暨地面技擊術、捆綁術。時逢福建天地會、小刀會的反清運動,各寺庵與僧尼皆受牽連或焚毀追殺。白蓮庵也未能幸免,“四月神尼”避難于陳家,陳家收留關照,“四月神尼”感其恩德,悉數傳授于陳家,并嚴辭訓誡外傳,陳家知此拳乃武林絕技,視為奇珍。
至民國初年,傳至陳阿銀,后因陳阿銀打抱不平,打死當地惡棍逃往新加坡避難謀生。恰逢福州陳依九游學于新加坡(陳依九早年在福州學過龍樁、羅漢等),巧遇陳阿銀,陳阿銀為使武林絕技能相傳延續,將地術拳悉數傳授于陳依九。
如今的“地術拳”,既保留著擅手法的南拳特點,又有善用腿法、且有地面技擊的攻防特點。技擊中可長、可短,可柔、可硬的擊法兼備,特別是中、下盤的招式獨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