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疊斗 再現福建古厝營造技藝 福建古厝文化研究會首先做的是展現能夠代表福建建筑文化的建筑構件,再現傳統古厝營造技藝。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們收集并制作了近千件木作、泥塑、彩繪、施工模型等古厝構件。 “紅磚白墻燕尾脊,馬背騎樓和尚頭,閩南傳統民居富麗鮮明的建筑風格,在傳統漢族民居中并不多見。”林明中制作了一套“燕尾脊”“和尚頭”施工模型,意在展現其獨特的建造工藝。 閩南大厝在細節上十分考究,牌樓面、屋脊、水車堵等處,都是裝飾重點,剪瓷雕、漆線畫、螺鈿等特有工藝在這些地方廣泛應用。剪瓷雕最初是出于廢物利用的目的,將瓷器碎片拼貼成各式造型,用于建筑裝飾。螺鈿則是閩南地區海洋文化的印證,由當地匠人就地取材,將貝類碎殼作為拼貼飾品。現如今,這項工藝已經失傳。 番仔樓中廣泛使用的琉璃花窗、瓷瓶欄桿、琉璃墻磚等南洋元素,也是重點展示對象。在林明中看來,中西合璧的番仔樓是閩南建筑史上不可缺失的一環,它反映的是百年前閩南人下南洋打拼,并促進區域文化交融的一段歷史。 舊物展覽僅僅是傳承福建古厝文化的一個方面。福建省新龍騰文物古建筑有限公司主要的業務是古建修繕與復古工程建造。公司負責人周瑞玲認為,古厝文化的傳承,關鍵在于讓傳統營造工藝有用武之地,本土工匠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如今,他們的古法營造工藝已經在不少市政工程中得到實踐。 漳州閩南文化生態走廊項目,是新龍騰公司的代表作之一。該項目沿途新建6座驛站,分別以漳州各地知 名古厝為原型,旨在展現城市歷史文脈。位于324國道與134鄉道交界處的檺林驛站,便是以長泰朱一貴故居、葉文龍故居以及角美鼎爐厝為建筑藍本。它們都是遵循傳統營造工藝的閩南大厝典范。朱一貴故居的燕尾脊上,雕刻著四時花果,體現著閩南地域特色。鼎爐厝則在細節上融入石雕、木雕、瓷雕、磚雕和灰雕等工藝。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林明中團隊通過傳幫帶,培養了一支古厝營造師隊伍,他們中既有一線建筑工匠,也有土木工程專業的在校生。林明中表示:“如果政府部門能夠進行資金支持,我們這些老匠人,愿意開設常態化培訓班,講授全套閩南大厝營造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