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福建古厝營造技藝 重回阿嬤的厝
2017-03-29 16:57:26 來源:東南網
閩南特色屋脊“和尚頭” 古厝文化的商業化探索 傳承福建古厝文化的另一個路徑在于,為古建營造工藝尋找更多應用場景,并導入現代商業模式,實現靜態保護與動態傳承的結合。 周瑞玲嘗試的第一個方案,便是為古厝文化植入時興的旅游業態。去年11月,周瑞玲發起了“好所在·八閩古厝行”計劃,開發古厝深度游,讓游客觀賞傳統建筑文化,體驗傳統民居中的生活場景,感受在地風土人情。 古厝行的第一站位于漳浦縣赤嶺鄉,這是全省畬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鄉。在赤嶺鄉,游客們領略了鐘 玉堂、頂西藍氏家宅等當地傳統建筑風貌。其中,頂西藍氏家宅又被稱為大厝,府第規模宏大,府第內建造土樓,形成院城格局,代表了當時閩南地區建筑工藝的較高水準。這從當地俗諺“有頂西富,也無頂西厝”中可見一斑。除了建筑文化,游客們還在畬鄉體驗了手工豆脯餅制作工藝,觀賞了藍公主領銜的山哈魂表演。 “數量巨大的福建古厝,本身就是個值得開發的大IP(知識產權)。未來,我們將與旅游公司合作,開發出更多古厝深度游線路與產品,觀賞古民居風情,體驗古建營造工藝,吃遍八閩美食,感受各地風土人情。”周瑞玲認為,古民居的適度開發是動態保護的一大方向,但這個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如何處理好旅游開發與原住民的利益關系,仍需政策的引導。他希望未來能夠通過實地調研,對接政府,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多參考,呼喚更加接地氣的政策出臺。 商業探索的另一個方向,是古厝文創產品的開發。福建古厝同樣有文創開發的空間。“譬如,以古厝為藍本,開發出文教產品,讓用戶根據圖紙,利用工具制作木構件,并組合出古厝模型,在整個過程中認識福建古厝營造工藝。”在周瑞玲看來,古厝文創產品將在旅游與教育領域大有市場。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