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厝鎮三個民俗表演讓市民大開眼界,圖為伡鼓舞。林秋明攝
福州新聞網2月10日訊(記者邱陵)品風味美食,賞地道民俗。福清市第八屆民間民俗文化節在市“兩館一中心”盛大亮相,弘揚福清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和特色民俗,讓市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新春鬧元宵享文化盛宴
由福清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民間民俗文化節,今年已經是連續第八年舉辦,是薈萃民間傳統藝術、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重要舉措,對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展示本土民俗風采,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營造文明祥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有著積極作用。
油炸海蠣餅、林氏祖傳花生糖、芋粿、一都紅心地瓜干、肉燕……靠近清榮大道的入口處,20間裝扮喜氣洋洋的“店鋪”,清一色地打上“老味道、老福清風味特色美食展”底紋,傳統風味小吃和經典美食,散發出濃濃的“福清味”。
“平常難得見到這么齊全、地道的風味小吃,所以就帶著孫子前來湊熱鬧。”市民翁老伯樂呵呵地說。
在民俗圖片展區,各鎮街選送的創建示范區成果及民俗活動圖片,讓人領略到福清市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在盆景花卉展區,盆景藝術家精心培育的盆景,造型各異,讓人大飽眼福;在趣味親子運動會現場,家長和孩子們精彩的互動節目,令人不由得捧腹大笑;“搖滾之夜”專場演出“嗨翻”了市民,現場掌聲不斷。
綜合文藝晚會現場,2000多名群眾齊聚一堂,欣賞提線木偶、宗鶴拳、民族舞蹈、閩劇折子戲、方言情景劇等精彩紛呈的演出節目。來自浙江衢州的新福清人單遠航表示,雖然今年他和家人沒有回老家過年,但這臺精彩的晚會猶如新年盛宴,令人難忘。

新厝鎮三個民俗表演讓市民大開眼界,圖為海族舞。林秋明攝
四大民俗表演輪番登場
說到福清特色民俗表演,有四個不能不提,即新厝鎮表演的伡鼓舞、弄五獸、海族舞和盛行于龍高半島的板凳龍。
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伡鼓舞源于明代戚繼光抗倭,盛行于清末。在新厝鎮,每逢年節,人們都會不約而同地表演伡鼓舞,以侑神、自娛的方式求得一方安泰。
伡鼓舞表演時,四把彩色寶蓋涼傘一字型橫隊領先,鈸、鑼依次雙行縱隊居中,由二人推車、一名鼓手組成的伡鼓殿后壓陣擊節指揮。每支伡鼓舞隊,由數十名統一服裝,涂粉抹紅,婀娜多姿的老中青婦女舞者組成的“四手”(傘、鑼、鈸、鼓手)隨著鼓點打奏而起舞,場面宏偉壯觀。
舞臺上的表演結束后,伡鼓舞隊沒有馬上散去,而是繞著觀眾席的外圍走一圈,和觀眾近距離接觸,寓意著為他們帶去一年的吉祥如意。
海族舞表演始于南宋。新厝鎮大澳村祖祖輩輩靠打魚為生,漁民為了自娛自樂,每逢節假日或農閑時分都會聚集在一起,模擬海洋生物的動作、習性開展民俗活動,海族舞就是其中的一種,目的是祈求出海平安、捕魚豐收。
“弄五獸”習俗已流傳了300多年。表演中,五獸表演者模仿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跳躍、滾翻、嬉戲等,隨著鼓點的變化走花樣,緊松慢快,花樣繁多。
最有特色的要數板凳龍。只見來自東瀚、高山、沙埔、三山、港頭等鎮的5條板凳龍龍頭高昂,板凳起落,或搖頭擺尾,或上下翻騰,隨著渾厚的鑼鼓、高昂的吆喝聲,整個廣場仿佛要沸騰起來,場面蔚為壯觀。
據了解,舞板凳龍一般選擇農歷正月十一至十六、中秋節表演。它既是福清傳統民間體育活動,也是深受群眾喜愛而又廣為流傳的優秀民間舞蹈形式。如今,板凳龍表演被列為省級民間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
福清市相關負責人表示,要繼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將民俗文化節打造成福清的特色文化品牌,為建設富庶、文明、開放、和諧的“大福清”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新厝鎮三個民俗表演讓市民大開眼界,圖為弄五獸。林秋明攝

板凳龍為市民獻上異彩紛呈的民俗大餐。林秋明攝

元宵文藝晚會在市兩館一中心廣場舉行。圖為伡鼓舞。林秋明 攝

元宵文藝晚會在市兩館一中心廣場舉行。林秋明攝

民俗文化展演提線木偶。陳笑 攝

福清南少林武術專場舉行。林秋明攝

民樂專場演出在市兩館一中心舉行。林秋明攝

閩劇折子戲專場舉行。林秋明 攝

福清風味特色美食展。陳笑 攝

茶香意融茶藝會。陳笑 攝

鎮街創建示范區成果及民俗活動圖片展。陳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