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廈門非遺民俗豐富多彩 保護傳承成為一項課題
海滄油炬走境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陳冬本組圖/市非遺保護中心)上周來廈的外地游客邱阿姨,恰好遇上了同安呂厝華藏庵“送王船”活動,盛大的巡游儀式令她感到震撼,“這樣大規模的傳統民俗活動,現在北方已很少有了。”
“送王船”是廈門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如今已著手與馬來西亞共同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如果申報成功,它將成為廈門首個世界級非遺項目。
其實,“送王船”只是廈門眾多非遺民俗類的其中一個項目。廈門疍民習俗、海滄蜈蚣閣、春仔花習俗、大使公信俗……說起這些閩南民俗,老一輩的廈門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但很多年輕人卻不了解,而這些民俗文化背后蘊含的豐富內涵,正是需要保護、傳承和發展的閩南文化遺產。
閩南民俗是非遺大項 搭建平臺促保護傳承
閩南民俗,是世代相傳在閩南民間的生活習俗。在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里,民俗文化是一個大項。這可以從市非遺保護中心提供的一組數據得到佐證:廈門現擁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名錄64項,民俗文化就占有20項,區級民俗類名錄則有6項。相關人員介紹說:“現在,有政府、學界和民眾三只‘大手’共同構成‘保護傘’,在它們搭建的平臺上,已列入非遺的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和傳承?!?/p>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閩南民俗文化具體的生存、生態空間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出現這樣的問題——保護和傳承的有時僅是其外在形式,時常還會引來質疑,認為傳統民俗是腐朽、沒落的文化,其中的“糟粕”(即封建迷信)影響了社會進步。
這樣的現象,讓堅守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的群體,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尷尬。他們不止一次地提出,傳統文化包括民俗,在現代社會里都是弱勢文化,再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它就會消失,就有可能導致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的對話被無形地“切斷”。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相關新聞
- 2016-09-20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 近七成受訪者感覺社會風氣有明顯改善
- 2016-09-20八項規定出臺近4年 近七成受訪者感覺社會風氣有明顯改善
- 2015-09-18福建省紀委通報3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
- 2015-04-02福建省通報一批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案例
- 2015-04-01漳州近期查處4起違規發放補貼違反八項規定行為
- 2015-03-25福建省紀委通報2起違反八項規定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