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涵江區江口鎮新墩村舉行慶六一聯誼活動,關愛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 ■同一藍天呵護成長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發展。不少孩子因不能隨父母進城,而開始了“留守”生活;部分“有幸”跟隨父母進城的孩子,也成了外來工子女,面臨教育、就醫等各種困難。這些孩子正處于身心發育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時期,面臨著成長環境和文化的改變,需要全社會共同呵護他們的健康成長。這對于政府機構和社會團體是一種考驗,也是一種責任。 記者從涵江區團區委獲悉,涵江區目前有兒童11.1萬人。其中,留守兒童約9000人,占兒童總數的8%;而在涵入讀公立學校的外來工子女中,小學有7000多名,中學有1000多名。 談起涵江區接納外來工子女就讀的事,來自湖北恩施的李明華連說“想不到”。他告訴記者,他通過所在的企業與高新區管委會聯系,自己沒有跑一趟路,就順利把兒子轉到涵江的公辦學校上學。孩子上學的問題得以解決,他心中的大石頭終于落了下來。 近年來,涵江區把外來工子女就學當作改善務工環境的一項民生工程來抓,全面嚴格禁止對外來工子女加收借讀費,實行外來工子女與當地適齡兒童同等的入學待遇和收費標準,安排進城務工子女在城區的4所中學、9所小學就讀;在城區外鄉鎮務工的外來工子女列入屬地招生范圍,享受與本地普及區學生同等待遇。為盡量減少農民工子女辦理入學報到手續的麻煩,該區各學校都開辟了“綠色通道”,實行無門檻入學,優先保證農民工子女進校讀書。此外,涵江區還通過開展“微心愿”活動,定期收集留守兒童、外來工子女的心愿,發動愛心人士用“微力量”助孩子圓夢。 江口鎮新墩村的退休老干部李金燦這段時間十分忙碌,他忙著聯絡學校和志愿者、登記報名學生名單、添置教師設備……再過不久,村里的暑期夏令營就又要開班了。 自2010年起,新墩村關工委組建了一支以老干部、老教師、老專家、老戰士、老模范“五老”為主體的志愿者服務隊,為留守孩子輔導作業,并請大學生教孩子趣味學科知識、舞蹈等,讓留守孩子的假期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幫助他們快樂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