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梧桐鎮埔埕村,椽板龍自清康熙年代起飛舞了350余年,依然勇猛不減。鑼鼓一響,龍頭一擺,全村老少自發參與,萬人空巷。目前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擬申報國家級非遺。
2月18日是正月十一,椽板龍又舞起來了。記者一行驅車前往“訪龍”。

傳統椽板龍
“龍穴”人多地少分村不分家
埔埕村位于福州的西南角,距離福州約86公里。村里房子緊密巷子多,人來人往很熱鬧。
78歲的林善超、鄭德金都是本村人,曾共同對埔埕村的歷史文化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他們告訴記者,埔埕在1986年未分村時達8000多人,而今過萬。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三四分地。埔埕村后來被分為了埔埕、上埕和中埕三個行政村,人口居住稠密,一條老街串起三個村,村際以巷弄為界,非本地人無法識別。在村里人心里,雖然分了村,但還是一家人。每逢節慶三村都共同慶祝,發揚歷史形成的團結和睦的傳統。
老人們說,這也是村民年年自發舞龍的原因。目前百分之四十的村民在上海經商,從事南北干貨生意,但是春節都會盡量趕回來。
舞龍當天的活動從一早到晚上,安排得很緊密,其中包括請神、祭神、拜神、游神等?!皬V平尊王”、“林顯相公”、“鄭仙公”,是當地的“三大神”。據永泰縣地方志編纂的《方志田園》載文考,這三尊神明由于史料缺失,究竟是埔埕哪三位先賢的化身,至今還是個謎。當地老人一般視之武將、文將、仙公。65歲的村民黃春桁說,請“三大神”屬于道教活動,從清朝開始就有,祖輩傳承下來的寓意是“免災免難,保護平安,五谷豐登、健康長壽”。
在掛有“文魁”牌匾的百年老宅,鑼鼓喧天,鞭炮聲大作,“三大神”在此停留數十分鐘,接受家族祭拜。當日按習俗要走十二個祭拜點。晚上,這三尊神明將緊隨椽板龍,走街串巷。

制作龍頭的村老人
“龍顏”4米長板接出百米長龍
椽板龍源起清康熙年間,乾隆時期達鼎盛。1970年代被迫中止,后來才恢復。椽板龍究竟長啥樣?在林氏祠堂,記者看到,一條正在收尾制作的龍長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組成,每根板長約2米,還有龍頭和龍尾,全由制作師傅林在桐和林在達兩兄弟完成。林在桐說,今年是他第一次制作“椽板龍”,每年由誰負責制作須經家族投票決定,要求“勤快、大公無私”。他的手藝是跟78歲的師傅林善杏學的。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龍”,他說:“椽板龍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龍,但是板凳有腳而且重,幾經改良找了椽板,在椽板上裝上蠟燭、紙糊燈籠,可是紙燈籠被燒就不吉利,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又換上了電燈,現在年輕人們又裝上LED燈,后面推著一個發電機供電。外面套黃色布,裹成圓筒,一個龍就完成了?!?/p>
改良后的椽板龍已經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覺了,記者帶著些許失落,穿過鵝卵石鋪成的古老而彎曲的巷子,走進黃家祠堂,大家不約而同叫道:“哦,這才是真正的椽板龍?!?/p>
這條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長4米,另加龍頭和龍尾。每根椽板上裝有4個節能燈,外套小紅燈籠,椽板、燈籠都可見,雖然看起來有些粗陋,但是有隆重和莊嚴之感。這條龍是4條龍中最長的,有130米之多,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黃氏宗祠理事會會長黃春義說:“我們這條龍每次使用后都完整保存,尤其是椽板和燈籠很重要,所以至今還有古老的味道?!?/p>

每經過一戶村民家,椽板龍都飛舞片刻
“龍舞”家家戶戶夾道相迎
傍晚5時許,各家各戶的年輕人都不約而同來到各自的祠堂,換衣、拿裝備、裝龍、舉龍……村里以林、黃、陳三大姓為主,當晚有4條龍舞動,分別由這三大姓氏制作。
鑼鼓開道,彩旗飄揚,龍一出祠堂走入巷子,馬上引起了村民的圍觀。龍頭上竄下跳,龍身不停翻滾。游龍隊伍所到之處,家家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虔誠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這一活動之中。
晚上7時許,幾百名村民舉著4條龍齊聚埔埕小學操場。龍圍著操場轉了起來,頭尾相接、蜿蜒盤旋。人龍互動,嬉戲,場面怎一個“熱鬧”能形容。
記者發現舞龍的有很多年輕人,甚至還有一些孩子。36歲的黃孔涼專門推遲去上海上班在家舞龍。黃家龍頭舞者是69歲的村民黃春雨,他舞了10多年龍頭了,“我現在還舞得動,明年就70歲了,體力會下降,也在考慮找徒弟??墒驱堫^不好舞,這是技術活,關系到整個龍舞得好不好?!?/p>
“龍魂”團結和睦世代傳承
椽板龍為何在這塊土地延續這么久遠?林善超說,埔埕村以前很窮,但這里的人團結、熱情,于是各家出一條板凳連接起來自做龍燈。成本低、好玩,板凳可回收,也寓意添丁,于是這一舉動逐漸成為了傳統。
記者聽聞村里有105歲高壽的老人,趕至她的住處,發現她已失聰無法交流。記者與院落里其他人聊了起來。93歲的鮑耐梅奶奶回憶年輕時觀看舞龍情景,直感嘆“很熱鬧”。23歲的林碧如說,村里的舞龍每年都會堅持辦,就算是下大雨和停電,也不會停下。72歲的林致強壯年時曾經舞過龍頭,他說,對村民來說,舞龍很神圣,所以會一直傳承下去。
在上海務工的埔埕人林綏今年沒有回家,但是一直通過微信、視頻在觀注著椽板龍,還給記者發來了早年他拍的照片,整理的一些歷史資料。據說,這些年輕人在上海工作不錯,還自籌資金,請同濟大學的教授對埔埕村將來的發展進行了規劃設計。
記者不由感到,雖然最早的埔埕村被分為三個村,有三尊神,也有三大姓,但是大家都和睦相處,椽板龍鬧元宵,更重要的是傳承和凝聚了埔埕村民團結、上進、熱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