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龍頭的村老人 “龍顏”4米長板接出百米長龍 椽板龍源起清康熙年間,乾隆時期達鼎盛。1970年代被迫中止,后來才恢復(fù)。椽板龍究竟長啥樣?在林氏祠堂,記者看到,一條正在收尾制作的龍長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組成,每根板長約2米,還有龍頭和龍尾,全由制作師傅林在桐和林在達兩兄弟完成。林在桐說,今年是他第一次制作“椽板龍”,每年由誰負責(zé)制作須經(jīng)家族投票決定,要求“勤快、大公無私”。他的手藝是跟78歲的師傅林善杏學(xué)的。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龍”,他說:“椽板龍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龍,但是板凳有腳而且重,幾經(jīng)改良找了椽板,在椽板上裝上蠟燭、紙糊燈籠,可是紙燈籠被燒就不吉利,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后又換上了電燈,現(xiàn)在年輕人們又裝上LED燈,后面推著一個發(fā)電機供電。外面套黃色布,裹成圓筒,一個龍就完成了?!?/p> 改良后的椽板龍已經(jīng)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覺了,記者帶著些許失落,穿過鵝卵石鋪成的古老而彎曲的巷子,走進黃家祠堂,大家不約而同叫道:“哦,這才是真正的椽板龍?!?/p> 這條椽板龍由32根椽板組成,每根長4米,另加龍頭和龍尾。每根椽板上裝有4個節(jié)能燈,外套小紅燈籠,椽板、燈籠都可見,雖然看起來有些粗陋,但是有隆重和莊嚴之感。這條龍是4條龍中最長的,有130米之多,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黃氏宗祠理事會會長黃春義說:“我們這條龍每次使用后都完整保存,尤其是椽板和燈籠很重要,所以至今還有古老的味道。” |
其它熱圖
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