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現場
文明風2月18日訊? 2月17日,長樂市“我們的節日·元宵”暨第九屆民俗文化節在琴江滿族村火熱開啟,活動演出除了有長樂特色美食、傳統手工技藝之外,還具有滿族風情的文藝表演。

特色美食攻陷味蕾
“媽媽,我要碗玉田土豆” “老板來一碗漳港魚丸”上午8點半,琴江廣場上已是人聲音鼎沸、人山人海。各類美食攤點整齊有序的排放在琴江廣場邊的帳篷內,烹煮著各鄉鎮街道地道的代表小吃,攤位前圍滿了前來品嘗特色美食的群眾既有玉田的土豆丸、漳港魚丸、古槐肉燒等這類傳統小吃也有敏生花生、松下紫菜、羅聯的高山茶特色美食等。
一粒粒晶瑩圓潤,色澤油亮的土豆丸的盛放在匾子匾子里,微微冒著熱氣,看起來色、香、味俱佳,攤主饒有興致地介紹著玉田土豆丸的源起,據說是因為玉田地處半山區,少魚類,以前生活經濟比較匱乏,而土豆卻是家家都有種植。玉田人便想出了用土豆加番薯粉替換魚肉來制作“假魚丸”,幾十年來一直不斷摸索,終于使假魚丸成為了玉田特產。
家住城關的林女士專程驅車趕到活動現場,她自稱是“資深吃貨”“我們一家人都很喜歡吃魚丸,對漳港的魚丸更是毫無抵抗力,這次聽說琴江要舉辦第九屆民俗文化節,有特色美食可嘗,簡直就是我們吃貨的福音!”
雖不見肉燒但肉燒的攤位前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大家爭相競購著。作為土生土長的古槐人林先生表示:“最喜歡李堡的古槐的肉燒了,品嘗著噴香誘人,酥脆適口充滿兒時的記憶和味道。古槐的肉燒不愧是古槐人的驕傲。”

?傳統手工技藝有待傳承
今年民俗文化的手工技藝主要有竹編、紅裙刺繡、剪紙、制燈等。
鶴上的竹編籃子更受到了很多中老年了親睞。手編工藝的一大特點就是編制工藝為經緯交叉型,經向和緯向分別以挑一壓一的形式添加竹篾達到向四周展開的目的形成竹籃底部。陳燕提傳承了父親精湛的手藝,能做竹筐、花籃、蒸籠甚至竹棚等上百種精致竹器品,他的作品堅固耐用受到了中老年長者的喜歡。其中長樂傳統竹編代表是喜籮,一個個充滿喜慶顏色制作精巧喜籮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看上一眼便會愛不釋手,由于形狀圓和、顏色喜慶,自古便是百姓婚嫁喬遷、壽誕等喜慶場的必備器具。
攤位前、展板上一幅幅喜氣洋洋的剪紙、窗花活靈活現,和滿街機器制作不同的是猴嶼鄉薛谷禮的剪紙注重觀賞性,這些作品都靠他的雙手,都是一刀一刀刻繪剪裁出來的。薛谷禮說:“我的作品比較傳統,現在的電腦剪紙方便實用,而且花樣新穎,材料耐用,傳統的東西漸漸被高科技取代了。”
帳篷里鄭琴珍,正在埋頭認真刺繡著手中的作品,在她靈巧的雙手下,五顏六色的絲線,在花針的勾織下,慢慢的就織成了鮮艷的花朵、飛鳥。線條優美、流暢,紋絡清晰、細膩,雖然現在機器繡很簡捷方便但到底還是比不上手工!
一位承辦方負責人說:“隨著機器時代的到來,傳統手工的局限性逐漸被機器所代替。年輕一代想傳承又嫌其太土,沒什么前途,沒有再愿意去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可作為純手工藝品夾雜著人性化的東西,有著兒時的記憶,若不重視就有失傳的危險了。所幸,傳統手工技藝的重要性漸漸被發現,政府部門正在通過舉辦民俗節活動加以挖掘、保護、傳承。”

民俗情地方戲掀高潮
上午九點,隨著一陣洪亮渾厚的鼓聲,滿族文化和八閩文化“混搭”的踩街活動揭開本屆文化節序幕。滿族村民俗情踩街活動吸引了不少的攝影愛好者及觀眾跟隨。踩街儀式由腰鼓、地下坪、抬閣、、滿族服飾等方陣組成。腰鼓方隊一身嫩綠色服裝,腰系間的紅綢帶隨著節奏飄逸飛揚,緊隨其后的,是有著濃郁福州特色的十番音樂和具有滿族村風情的“地下坪”、“ 滿族服飾”和“臺閣”方陣,一路掀起了陣陣歡騰!
與此同時,廣場上精彩紛呈的閩劇表演也華麗登場,《百花祝壽》、《三坊七巷》、《春草闖堂-抬橋》、《十勸郎》等好戲連臺。閩劇演員們穿著精致的戲服,幽默的劇情對白,逗趣的動作讓觀眾的掌聲和笑聲此起彼伏。
人們嘗著各具的特色長樂美食,觀賞著傳統手工技藝,琴江特有的民俗文化和地方戲表演,大家對這次文化節活動贊不絕口。
本屆民俗文化節由中共長樂市委、長樂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共長樂市委宣傳部、市科技文體局、航城街道承辦,各鄉鎮協辦。市領導王命發、鄭寬挺、林春營、曾志云、李瑞芳、朱梅端等與現場觀眾一同參與了活動。
據了解,長樂市“琴江抬閣”、“黃石舞獅”、“梅花紅裙”、“吳航喜籮”、“玉田土豆丸”以及“長樂傳統武術”展演項目將于2月20-21日亮相福州2016年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長樂市文明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