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1月1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在將樂,有一位教師,37年如一日,用愛心托起無數家庭擺脫貧困的希望。在上月揭曉的2015“中國消除貧困獎”評選中,他獲得感動獎提名。
他叫吳長生,將樂縣高唐中心小學教師。
自掏腰包幫學生付學費
1978年,吳長生高中畢業,回到家鄉高唐鎮,在偏遠的巖干自然村當一名代課教師。村子離主村有5公里多,只有10多戶人家,教室由生產隊破舊倉庫改造而成。在這,他一待就是10年。
學校是單人校,學生少,年齡參差不一,他從一年級教到四年級,所有科目都是他上。
一天,一年級學生吳曉麗沒來上課。放學后,吳長生立即登門家訪。原來,她父母認為女孩子讀書沒用,家里很窮,要她在家里喂豬煮飯。吳長生多次上門與其父母溝通,最終說服了他們。當時,吳長生每月僅有28元工資,為了讓曉麗安心學習,他擠出錢負擔她的學費,直到小學畢業。后來,吳曉麗考上福建廣播電視大學。
那時,農村許多困難家庭的孩子交不起學雜費。看著一張張渴望上學的面孔,吳長生的心里十分難受。遇到上不起學的孩子,他總是自掏腰包,從微薄的工資里把錢墊上。
“我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至今還記得啟蒙老師對我的幫助。”他說,“一個孩子走出大山,也許這個家庭就能擺脫貧困。我要盡最大努力,讓孩子有書可讀。”
為寄宿生食宿多方奔走
1997年,離開巖干村后,吳長生輾轉到其他村教書,最后來到高唐中心小學,分管最為棘手的寄宿生管理工作。
撤點并校后,高唐中心小學生源一下子多起來,寄宿生常年維持在200多人。吳長生作為總務主任,幾百學生的吃喝拉撒都得他操心。早上6點多,他就得督促孩子們起床、晨讀、吃早飯,直到夜里10點多查完寢室,確認沒問題,才能松口氣。手機,他也是24小時開機,隨時待命。
早些年,住校的孩子都是挑著箱子、棉被,帶著米、腌菜、蘿卜干來上學,甚至菜發霉了還在吃。吳長生看了著急,多方奔走呼吁改善寄宿生的食宿條件。
2007年,將樂縣決定實施“農村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早餐為寄宿生提供一個雞蛋、一個饅頭、一份豆漿或稀飯;午餐、晚餐均為孩子們提供一葷、一素、一湯。
學校還蓋起公寓樓,讓孩子們的住宿條件大大改善。
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
2012年,將樂縣把“農村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升級為學生“幸福成長工程”,更注重對寄宿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情感關懷。
吳長生每天都和孩子們同吃、同住、同活動,吃得怎么樣,住得暖不暖……每件小事,他都記在心頭。回家路費不夠,伙食費不夠……他總是為孩子們墊上。孩子感冒、發燒,他帶著先去看病,沒有大礙都盡量不驚動家長。他還為孩子們過集體生日,每逢月底,把當月過生日的孩子們聚到一起,買蛋糕慶祝。
“我的兒女都在外工作,在學校看到這些孩子們,不自覺地就會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吳長生笑著說。
“有他打理學校的后勤保障工作,我一百個放心。”校長肖運程這樣評價吳長生。
吳長生說,37年的堅守,為的是一個樸素的愿望——讓孩子出人頭地,點亮人生夢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1-09愛心無限快樂奉獻 平潭城關小學愛心義捐義賣活動
- 2015-11-06劉梅香:愛崗敬業 奉獻青春
- 2015-11-02講述善舉故事 分享奉獻感悟
- 2015-10-26泉州一對警察夫婦分別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銀獎
- 2015-10-23長樂“85后”雙警夫妻齊上陣 同心奉獻青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