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趙錦飛)白墻紅瓦燕尾脊,碧水橋邊楊柳依。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省級生態村龍海市東園鎮東寶村,一座充盈著閩南味、古早味的鄉愁館,從今年3月份開館至今,已迎來上萬名游客。在這背后,還有一段東寶村村民捐贈場地、展品以及積極投工投勞的別樣眾籌故事。
場地眾籌,26戶村民捐祖屋辦館
“以前這里房子年久失修,很少有人來這里走動,顯得冷冷清清。如今,老房子修舊如舊,還辦成了鄉愁館,參觀的人日漸增多,日子過得熱鬧有趣。”近日,在東寶村鄉愁館內,鄭水海老人樂呵呵地說。
東寶村歷史悠久,近年來,東寶村圍繞“田園·家園·鄉愁”主題,投資4000萬元讓村莊舊貌換新顏,同時推進土地流轉促使蔬菜規模種植,成為龍海市村級創建富美鄉村的典范。2014年,該村實現人均純收入13860元,村財收入65.6萬元。
為保留更多鄉土文化,東寶村祠堂、古厝、古榕、戲臺甚至石磨盤等都被有意保護起來。2014年9月,東園鎮政府開始在該村籌建鄉愁館。鄭氏宗祠是一座三進式的古厝,建于清朝嘉慶年間,是建設鄉愁館的理想之地。
鄭水海從小在鄭氏宗祠古厝長大,也是古厝的主人之一。他說,鄭氏祖厝由26戶村民共有,村支書召集戶代表座談,大伙兒商量了一下都覺得是件好事,村民都能受益,當即決定向鎮政府無償捐贈鄭氏宗祠15年的使用權。
為改成鄉愁館,鎮里還請來專家修復古厝,并到各地收集農村老物件添置館內。今年3月,鄉愁館揭牌開放。鄭水海和兒子鄭水亮一家仍舊住在古厝的護厝里,鄭水亮還被村里聘請為鄉愁館看護人。“守著老宅,也守著村里的寶貝。”鄭水亮說。
展品眾籌,熱心群眾積極獻寶
鄉愁館的修繕工作順利完成,里頭要陳設的展品又成了問題。為此,東園鎮政府向社會征集,收到不少農村老物件,其中有六七百件是東寶村村民鄭月躍的收藏品。
46歲的鄭月躍是個收藏達人,他從事古董收藏已有16個年頭,收購的木具、瓷器、銅器數以萬件。得知鄉愁館需要大量閩南風格的老物件展示,他便精心挑選出數百件藏品賣給鄉愁館,同時無償獻出部分藏品。“村里是大展館,我家是小展館,每次有客人都帶到鄉愁館感受一番,他們都大為贊賞。”鄭月躍說。
在東寶村,像鄭月躍這樣從事農村古件收藏的村民還有10多戶。古農具、古家具、古玩具等富有閩南味、古早味的2000多件物品從眾人手里匯聚到此,造就了我省目前面積最大、藏品最多的村級鄉愁館。
館內設置有生活場景區、農耕文化區、戲劇文化區、兒時記憶區、文獻展示區、影像展示區6大模塊17個展區,以實物、文字、圖片、影像等方式展現了閩南農村的歷史印記,讓前來參觀的游客感受到滿滿的鄉土味。
服務眾籌,投勞投工建美麗村莊
鄉愁館修繕期間,村里還自發成立了9人監督小組,主要負責工程質量的監管。
“鄉愁館是全開放的。平日里,村民會到館里轉轉,每件藏品有沒有被挪動位置都會被發現。看到有游客留下的垃圾,村民也會主動清掃整理。”家住鄉愁館旁邊的鄭井明老人每天清晨和傍晚習慣在鄉村公園逛逛,再回到鄉愁館陪游客聊天,介紹村里的典故。
東園鎮團委在鄉愁館內建立了青春驛站。一支由大學生村官、返鄉大學生組成的志愿服務隊,義務為游客提供導游講解、文明勸導、應急充電、醫療救護等志愿服務。
為給前來鄉愁館參觀的游客提供一個品味鄉愁的休閑場所,東寶村對鄉愁館邊的一棟200平方米的古厝進行修繕,作為旅游會客廳,經營茶館、咖啡廳等休閑驛站。該古厝由5戶村民共有,他們協商后決定無償捐出使用權。
“如果沒有村民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一切都無法實現。”東寶村黨支部書記鄭和明感慨地說,從之前的公園建設和道路拓寬,村民無條件拆除數百間遍布村莊的危房、牛棚、荒菇房、舊豬圈,并踴躍捐資33萬元支持建設,到鄉愁館共同籌建,都能感受到村民期盼村莊能越來越美好。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東寶在村民的同心協力下煥發新顏,它的美麗未完待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9-27百位藝術家共訴“鄉愁” 中秋展演昨日“登鷺”
- 2015-09-25中秋 記住跨越時空的文化鄉愁
- 2015-09-18優秀獎:記住鄉愁系列之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