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9月1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章微) 中華民族一直以孝為德之本。林則徐家訓中“十無益”第一句是“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第二句便是“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孝”字上為老,下為子。上一代,下一代,融一體,方為孝。如果對含辛茹苦生養(yǎng)我們的父母都不能盡孝,又怎么可能去愛敬他人呢?為此,海都記者請多方人士為您解讀“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千里去燒香 不如在家敬爹娘
福建國學堂梁浩老師說,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一直以孝為德之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并撫養(yǎng)我們長大的人,如果不孝順父母,怎么能真心尊敬和回報他人?不孝順的人,貴人也不會幫助他,縱使他每天虔誠敬香,神明又豈能佑之?
明代太和人楊黼(音fǔ)常常尋師訪友,無心侍奉老母。因仰慕無際大師,辭別家中老母前往四川尋訪。路上遇到一老僧,老僧跟他說,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楊黼就問:“那么佛在哪里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楊黼聽后立即趕回家。他回到家時,已是夜深人靜,家門已關。楊黼敲門,老母聽到兒子叫門的聲音,喜出望外,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急急忙忙跑出去開門,連木屐都穿反了。楊黼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因此頓悟。從此以后就留在家中,竭力孝敬母親,還為《孝經(jīng)》做了好幾萬字的注解。
對于孝,福州白領謝添特別有感觸。他說,他與母親之間一直有隔閡,對母親的態(tài)度總夾帶一點兒怨氣。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前段時間,母親到他家?guī)兔Γ赣H離開時,他叮囑母親說,“外面下著雨,路滑,您慢點兒走”。這句普通的話,是他人生40多年來第一次對母親說。說出這話的時候,他內(nèi)心特別釋然,母親也感受到兒子的真誠。從此,他與母親之間的關系開始融洽了。
至要莫若教子 教子莫若教孝
講孝,國學功底深厚的梁浩老師喜歡引經(jīng)據(jù)典。他說,極少表揚人的孔子,親口許弟子閔子騫以孝。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子騫早歲喪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虐待閔子騫,子騫卻并不告知父親。親子冬衣絮以絲綿,子騫冬衣塞的卻是蘆花。父令子騫趕車,子騫寒冷打顫將繩子掉地上,被父親呵斥鞭打,結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蘆花。父親醒悟,欲休后妻。子騫跪地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一句話提醒了盛怒中的父親,感動而不再休妻,繼母也痛改前非。
古人講:至要莫若教子,教子莫若教孝。教育孩子要教百行孝為先。
福州80后義工田秋告訴記者,年輕時,她也任性,人生也走了彎路,傷了父母親友的心。直到她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人生有兩件事不能等,一件事是孝敬父母,另一件事就是教育兒女。自己的言傳身教,對孩子很重要。通過國學的學習,她更好約束自己,孝敬自己的父母。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7歲的女兒也更加懂事,孝敬她。
林則徐第六世孫女林祝光說,據(jù)長輩介紹,林公平時對父母非常孝敬,對兄弟也極其愛護,他去世后與父母親、兄弟埋葬在一起。先輩的孝,是傳給子孫寶貴的精神財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19龍巖市優(yōu)秀族規(guī)家訓、村規(guī)民約征集評選揭曉
- 2015-08-18惠安召開“惠風”傳統(tǒng)家訓展示館籌建工作協(xié)調(diào)會
- 2015-08-03明溪縣唱響“最美”三步曲深化家風家訓活動
- 2015-07-20晉江“家訓家風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揭牌
- 2015-07-20《中華家訓精編100則》: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