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家訓解讀:不孝父母 奉神無益
東南網9月10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章微) 中華民族一直以孝為德之本。林則徐家訓中“十無益”第一句是“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第二句便是“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孝”字上為老,下為子。上一代,下一代,融一體,方為孝。如果對含辛茹苦生養我們的父母都不能盡孝,又怎么可能去愛敬他人呢?為此,海都記者請多方人士為您解讀“不孝父母,奉神無益”。
千里去燒香 不如在家敬爹娘
福建國學堂梁浩老師說,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一直以孝為德之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父母是給予我們生命并撫養我們長大的人,如果不孝順父母,怎么能真心尊敬和回報他人?不孝順的人,貴人也不會幫助他,縱使他每天虔誠敬香,神明又豈能佑之?
明代太和人楊黼(音fǔ)常常尋師訪友,無心侍奉老母。因仰慕無際大師,辭別家中老母前往四川尋訪。路上遇到一老僧,老僧跟他說,去拜訪無際大師,還不如去見佛。楊黼就問:“那么佛在哪里呢?”老僧說:“你只要回家,就會看到一位肩上披著黃色衣服,倒穿著木屐的人,那人就是佛!”楊黼聽后立即趕回家。他回到家時,已是夜深人靜,家門已關。楊黼敲門,老母聽到兒子叫門的聲音,喜出望外,隨手拿了一件黃色的衣服披在肩上,急急忙忙跑出去開門,連木屐都穿反了。楊黼見到母親這個樣子,因此頓悟。從此以后就留在家中,竭力孝敬母親,還為《孝經》做了好幾萬字的注解。
對于孝,福州白領謝添特別有感觸。他說,他與母親之間一直有隔閡,對母親的態度總夾帶一點兒怨氣。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前段時間,母親到他家幫忙,母親離開時,他叮囑母親說,“外面下著雨,路滑,您慢點兒走”。這句普通的話,是他人生40多年來第一次對母親說。說出這話的時候,他內心特別釋然,母親也感受到兒子的真誠。從此,他與母親之間的關系開始融洽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5-08-19龍巖市優秀族規家訓、村規民約征集評選揭曉
- 2015-08-18惠安召開“惠風”傳統家訓展示館籌建工作協調會
- 2015-08-03明溪縣唱響“最美”三步曲深化家風家訓活動
- 2015-07-20晉江“家訓家風傳承教育實踐基地”揭牌
- 2015-07-20《中華家訓精編100則》: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