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國接入國際互聯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互聯網正深刻改變著我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信息分享、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同時也應看到,網絡信息傳播亂象屢禁不絕,實現網絡空間清朗的總目標仍然任重道遠。在構建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文明進程中,需要法治與德治并舉,他律與自律結合,網站、網民、政府主管部門齊心,共同成就網絡社會的“秩序之美”。
一段時間以來,網絡空間一度亂象叢生。有的人視互聯網為自家“垃圾箱”,肆意謾罵吐槽。有的人將網絡公共空間當作法外之地,動輒就“人肉搜索”、人身攻擊。有的人為了提升人氣,不惜造謠傳謠。有的借助熱點事件設置負面話題,組織圍攻網上正義聲音。更有個別無良“大V”,惡搞丑化英雄,肆意歪曲歷史。
針對這些情況,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舉措,如密集推出“微信十條”“賬號十條”“約談十條”等系列規范,大力推動網絡空間立法;持續開展“凈網”“劍網”,打擊網絡謠言等專項行動,大力凈化網絡空間;加強正面宣傳引導,大力傳播網絡正能量,網絡空間日漸清朗。然而,網絡生態文明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大局、著眼長遠,從自律和他律兩方面完善網絡治理之道,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網絡生態文明的建設,首先要加強法律約束,用法治之劍保駕護航。在這方面美國早已開了先河,1977年美國就頒布實施了《聯邦計算機系統保護法》,至今已出臺100多部法律規范網絡傳播活動,德國、英國、新加坡等國也都非常注重加強互聯網相關立法、執法。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專門立法和傳統立法相結合、涵蓋不同法律層級、覆蓋互聯網領域重要方面的互聯網法律體系,初步做到了網絡空間有法可依。今后為適應互聯網迅猛發展態勢,我國還將加大網絡法治化力度,增強立法的針對性、系統性和前瞻性,為網絡生態文明“秩序之美”提供制度保障。
他律之外,還需自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絡媒體企業必須做遵守法律、維護社會公序良俗的模范,加強網絡信息傳播管理。網民參與網絡公共討論,必須恪守基本的文明法治。互聯網是現實生活在虛擬世界的延伸,凡是在現實社會中理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公序良俗、法律法規,在網絡空間也應遵循不悖。網民在網上自覺遵守“七條底線”,是網絡生態邁向健康文明的基礎。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03讓雷鋒精神插上“互聯網+”的翅膀
- 2015-07-29莆田多舉措推進“互聯網+”文明城市創建
- 2015-07-24“互聯網+”讓文明建設“眾口易調”
- 2015-07-24打造“互聯網+道德”要有用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