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廣為大家熱議的“互聯網+”,主要還是指傳統經濟領域與互聯網的全面“聯姻”,以此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與活力。“互聯網+”經濟,是以信息科技發展,推動“物質文明”進步;同理,我們也可引入“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形成互聯網時代物質與精神文明齊頭并進。 (7月23日中國文明網)
精神文明建設是人的工作,人的工作是最復雜的工作,常有“眾口難調”之說,但是,如果我們采用并運用好“互聯網+”思維,也能讓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眾口易調”。
在時間上,常常有人抱怨時間少,掙錢忙,無暇進行精神文明建設,這也的確是現實。競爭壓力大,生存壓力大,現代社會的人們真的很忙碌。不過,利用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可以通過網絡隨時來到人們身邊,在休息的時候,在不忙的時候,人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進行精神文明建設。
在地點上,由于地區和設施差異,精神文明建設的水平目前在全國各地參差不齊,一些地方也往往借口發展水平落后,不愿意搞精神文明建設。但是,互聯網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平了地區之間的等級,我們可以通過互聯網學到各地的先進經驗,借助互聯網展示自己的風采,在互聯網面前,文明建設是平等的。
在內容上,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一定的精神資源,互聯網則給我們公平享受打造了最豐富的建設資源。精神文明建設要針對不同人的需求,而互聯網提供的豐富資源恰恰為我們提供了不同需求的不同內容。互聯網讓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更加具有針對性,特色性,人人都能得到自己的“特色美食”。
在方式上,精神文明建設貴在創新,尤其是在建設方式上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本身就是創新的新空間,給我們打造了諸多創新契機;另一方面,可以更快捷地借鑒其他地方的創新方法,讓精神文明建設更加鮮活,精彩,適應不同的需求。
“互聯網+”為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進入高效時代創造了條件,我們只要掌握“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的主動權,推進“互聯網+精神文明”,深度融合,善用、活用、巧用新媒體,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方式,就能讓精神文明建設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構建“互聯網+”精神文明建設的生態系統,我們就能打造出精神文明建設互聯網時代的“小清新”“大鮮活”,極大地提高“互聯網+“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效能。
“互聯網+”能夠讓復雜的精神文明建設“眾口易調”,我們也將更加公平、更加深入地享受精神文明建設的個性特色福利。(特約評論員 殷建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