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東山鎮:
一個“青蛙村”和一座孤島
驅車行駛在蘇州吳中區東山鎮環島公路上,沿線青山綠水,村莊黛瓦白墻,江南美景盡現。“從2011年8月起,東山鎮對環島路沿線的自然村莊進行環境整治,該鎮先后完成了107個村莊的整治任務,其中,環境連片整治是一大亮點。”吳中區環保局局長毛剛說。
在東山鎮,有一個“青蛙村”——楊灣村西巷自然村。該村充分挖掘當地青蛙資源,以此為“賣點”將閑置民居“變廢為寶”,大力發展民宿產業。隨處可見的青蛙雕塑、青蛙涂鴉、蛙鳴音樂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這個小村落與青蛙之間的聯系。
西巷村的阡陌小道上,陣陣蛙鳴伴著淡淡花香。而地底下藏著地埋式污水處理系統裝置,正在處理居民排放的生活用水,卻絲毫聽不到機器運轉的聲音。
“這套來自德國的分散式中小單元污水處理系統是去年東山鎮投入300萬元建成的,每天最大污水處理量達96噸,可以滿足300多戶村民的生活需要。”楊灣村村主任黃美峰告訴記者,通過這套系統處理后的水質,已經達到了排放到太湖的標準。
“西巷村是一個典型的‘空心村’,大量閑置民房成為發展民宿的優勢。”黃美峰說,經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處理,環境比以前更好了,因此來這邊的游客數量大增。
的確,“青蛙村”成了周邊省市居民來抒發鄉愁的好地方。雖然不是節假日又遠離市區,還是有一批批游人循蛙而來,舉著相機“獵奇”。
而黃美峰本人就是一個海外游子歸鄉投身家園建設的典型,他和妻子在美國打拼多年并小有成就,獲得綠卡后,毅然回到家鄉投身建設。“東山這些年環境變化非常大,優美的環境不比國外差,為什么不回來呢?”在治理環境的過程中,黃美峰也曾遇到過困難。一些村民固守舊習,怕地里的治污設施影響風水,強烈抵制工程建設。“為了說服一個村民,我曾連續和他喝了3天酒……”
“太湖孤島”——三山島,是一處世外桃源,島上的三山村直到2001年才通電。但如今,它已是國家級濕地公園,江蘇著名風景旅游區,這一切得益于島上的環境治理。
村支書吳惠生告訴記者,島上有十幾個污水處理廠,最大的污水日處理量達1000噸,島上的污水管網全部接到居民及農家樂的家門口。
“與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這里污水處理多了一道小濕地凈化。”吳惠生說,污水廠排出的污水先流入潛流濕地,底部有磚屑、煤屑,用于沉淀,上面種植水草,吸收氮磷,最后流入太湖。
52歲的潘旭初是土生土長的三山人,現在島上做導游。“我從20世紀90年代起就出門打工了,后來島上發展生態旅游,眼看著村民一個個富了起來,我就回來了。”潘旭初說,回來后收入多了,人也沒那么辛苦了,最重要的是不用背井離鄉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8-03村規民約 鄉土文化扮靚新農村
- 2015-07-24莫讓農村孩子獨對暑假文化空窗期
- 2015-07-24晉安區穩步推進“幸福家園工程”助力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 2015-07-17石獅永寧鎮重視文化基礎建設 引領農村生活新風尚
- 2015-07-17柘榮首個農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