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某山村采訪時,問起幾個讀小學的孩子怎么過暑假的,他們的回答別無二致:就是耍。不光是他們幾個,村子里的玩伴大多是這種“飛起來耍”的狀態:看電視,玩手機,偷摸下河游泳,等到快開學了再做作業。當然,村里也不乏一些愛學習的孩子,天天在家閱讀四大名著。
這讓筆者不禁感到一陣隱憂。由于農村文化氛圍的稀薄,很多農村孩子尤其是留守兒童,他們的暑假幾乎是在文化空窗期度過的。受制于家庭教育水平不高、有心無力,渴望進行文化學習的農村孩子也基本屬于自我放養。
不難在農村看到這樣的景象:漫漫暑假里,少部分早慧的孩子獨自在書山摸索,他們走過眾多彎路,追求醍醐灌頂的一刻。多數孩子還處于玩性大發階段,對光陰如金后知后覺的他們,時常結伴去街上鉆進網吧,在泥沙俱下的網絡中找刺激;要么去河里游泳戲水,毫無警覺地趟過一個個危險的“雷區”,即便幸運地免于溺水,但是任寶貴時光白白流逝,多少還是有些可惜。
農村的文化大環境不利,加上缺少有效敦促和精心引導,這是很多農村孩子學習成長中遭遇到的煩惱和現實困境。
要打破困境,讓農村孩子這個暑期與文化親密接觸,亟待發揮督促和引導作用的主心骨歸位。這當中,應該有各地文化站、協會的位置,他們舉行的暑期文化活動,實在應把農村孩子納入視線中。而那些有心有力的志愿者,則更是占據至關重要的席位。
做志愿者,最合適不過的是高三畢業生、大學生們,由他們“走基層”去鄉村組織各種寫作小組、繪畫小組、科技小組,一定能滿足家長之熱盼,讓愛讀書的孩子找到歸屬地,讓懵懂的孩子多一種啟智機會。最近,武漢大學生組成的晨星支教隊第二次來到棠香水峰社區,領著社區的留守兒童們學習,孩子們不亦樂乎。這可為志愿者如何行動的一有力前例。
對一腔熱血的志愿者而言,不必期望立竿見影,教育很多時候都是以“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形式存在。作家沈從文少年時在湘西山區當兵,說話粗魯,安于現狀,某天一名軍官告訴他“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多讀書”。這句話點醒了沈從文,沈從文就此用心學習,沉睡的文學潛力很快釋放出來,從此走上了一代文學大家的新路。在今天的鄉村陋巷中,難說沒有沈從文式的少年正在等待被人點醒。雖說成功不可期望甚大,但首先“插柳”總歸是前提。
有熱情的志愿者們,在暑假里趕快行動起來,把你們心力用到幫助農村孩子身上吧,他們值得你的垂注。對于志愿服務的成敗得失,其實無需過多計較,多年后當你們想起這個夏天的某天夕陽下,你們帶著一群鄉村孝子奔跑的身影,感嘆逝去的青春,能夠豪氣干云地說一句:“青春無悔。”不就已經足夠了嗎?(鄧小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