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廈門經驗獲贊 "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出成效
發動群眾參與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居民的參與度提高了,從“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共同締造就有了不竭的動力。在共同締造行動中,廈門共發放征求意見表45.5萬分,收到意見建議12.1萬條。
“以獎代補”是共同締造行動的成功做法,項目由社區和居民提出并實施,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對居民參與度高、社會效果好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兩年來,市、區兩級財政共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全市269個村(社區)。
集美康城小區建立了樹木認養、綠地認養、樓道認管、公共環境認領等群眾參與機制,定期邀請園林專家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綠化養護知識培訓,開展認養認管評議,實行有償獎勵。目前,小區有89塊綠地被認養,16個樓道、5個活動場所全部被認領認管,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模式。
促進多元融合
實現“兩岸一家親”
廈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促進在廈臺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外籍人士等參與“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融入本地社區生活,促進新老市民、城鄉居民、兩岸同胞乃至中外人士融入融洽,增強大家歸屬感。
在社區創新治理過程中,廈門發現和培育了一批長期在廈居住的臺胞等境外人士為社區骨干,吸收他們直接參與社區治理。同時,通過建立兩岸社區建設交流機制、加強兩岸村居社區治理和社區服務項目合作、吸引臺灣社會組織入駐等方式,推動兩岸社區深度交流,促進“兩岸一家親”。
2014年,海滄區成立大陸首個“兩岸義工聯盟”,探索確立“以臺胞志工為帶動,與專業社工機構合作,以義工為參與對象”的“三聯動”模式。湖里區興隆社區、思明區官任社區聘請了熱心公益事業的臺胞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助理;金山社區在社區聽評會中設定臺胞臺屬代表,及時反映臺胞的民意訴求,帶動更多臺胞參與社區治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8-06廈門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 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