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仍有9億多畝天然林沒有納入天保工程實施范圍,森林質量不高、生態系統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嚴峻。如何讓中國的森林為地球增添更多綠色,在習近平心里有著特殊地位。
對此,黨中央作出了事關長遠發展的戰略決斷——從今年起,我國分步驟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范圍,最終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同時,把天保工程范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實施湖泊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對有條件恢復的湖泊濕地退耕還湖還濕;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擴大京津平原的森林濕地面積,提高燕山太行山綠化水平。
順應世界大勢,實現永續發展。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引領中國人民奮力抒寫生態文明新篇章。
這是引領中國長遠發展的執政理念和戰略謀劃——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
“原油可以進口,世界石油資源用光后還有替代能源頂上,但水沒有了,到哪兒去進口?”
2014年3月14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的問題振聾發聵。
他指出,治水的問題,過去我們系統研究不夠,“今天就是專門研究從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森林、湖泊、濕地是天然水庫,具有涵養水量、蓄洪防澇、凈化水質和空氣的功能。然而,全國面積大于10平方公里的湖泊已有200多個萎縮;全國因圍墾消失的天然湖泊有近1000個;全國每年1.6萬億立方米的降水直接入海、無法利用。
針對嚴峻形勢,總書記一語中的:水稀缺,“一個重要原因是涵養水源的生態空間大面積減少,盛水的‘盆’越來越小,降水存不下、留不住”。
不僅是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嚴重,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追趕現代化的征程上,面臨更多的生態窘境,長期被忽視的生態環境問題全面顯現:
大氣——在全國74個按新的空氣質量標準監測的城市中,達標比例僅為4.1%;
土壤——全國1.5億畝耕地受污染、四成多耕地退化,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面積近三分之一;
森林——森林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沙化、石漠化仍然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水體——受嚴重污染的劣V類水體比例達10%左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2-26晉江:打造國家級海洋 生態文明示范區
- 2015-02-25"三農"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碧水藍天伴隨小康大道
- 2015-02-18“三農”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碧水藍天伴隨小康大道
- 2015-02-10福建首個民營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螺洲掛牌 免費為青少年開放
- 2015-02-02發展綠色經濟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